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鲁少辛 通讯员 温理萱)“进不了企业门、建不起信任桥、解不了技术题——这是横亘在校企合作前的‘三座大山’。”温州理工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王鑫博士对此深有体会。但这位从东北南下温州的“新温州人”,仅用半年时间就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入职3个月签约企业挂职,5个月拿下百万横向课题,一年内让合作企业董事长公开称赞“我就喜欢这样务实的博士”。
2024年1月入职温州理工学院时,王鑫面临严峻挑战:作为机械工程领域博士,她既无本地产业资源,也不熟悉浙商文化。但她选择用最“笨”的方法破局——“跑车间工作法”:第一步“诚”敲门,主动申请赴浙江恒丰泰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挂职,连续两周蹲点生产车间;第二步“实”解题,发现某产品工艺缺陷后,带领团队优化流程,将性能提升30%,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200万元;第三步“深”合作,以此为契机,建立博士创新站,签订100万元技术开发合同,并促成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
“王博士不摆专家架子,穿着工装和我们一起调试设备。”恒丰泰技术总监回忆道。这种务实作风,让她成为龙湾区首批获企业“技术顾问聘书”的高校教师。
在学生眼中,王鑫的课总是“冒着热气”。她将恒丰泰的机械臂故障诊断案例融入《工程制图》课程,该课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技改项目,近两年指导团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3项,2名学生被合作企业高薪聘用;创建“智能制造创客社”,学生设计的视觉检测装置已应用于本地水表厂生产线。
“跟着王老师做项目才知道,图纸上的每条线都连着车间的真问题。”2024届毕业生陈宇(现就职于恒丰泰)说。
王鑫的科研履历彰显鲜明的“温州烙印”。她将航空发动机点胶技术转化为太阳能面板检测工艺,为本地企业节省人工成本60%;助力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研发的视觉检测设备在西门子供应商产线投用,检测效率提升5倍;与中国船舶某所合作的打磨机器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她总能在企业‘习以为常’处发现技术突破点。”合作企业有关人员这样评价道。目前,她正联合多家龙头企业筹建“智能检测联合实验室”。
王鑫的实践为破解校企合作难题提供了三重启示,即身份转换:从“高校教师”变身“企业技术伙伴”,建立平等对话; 价值证明:用短期可见成果建立信任,再拓展深度合作;生态构建:通过学生培养反哺企业人才需求,形成可持续闭环。
“我就喜欢王鑫这样务实的博士,我也很佩服王鑫博士!”恒丰泰股份董事长叶胜康说。短短一年时间,能赢得一个4亿多产值企业董事长这样高度评价实属不易。
正如温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陈永光所言:“王鑫老师诠释了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担当——既要做前沿技术的探索者,更要当产业升级的服务者。”从三尺讲台到工厂车间,从理论研究到成果转化,王鑫老师以教育者的情怀、科研者的执着、实践者的魄力,书写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担当。
“教育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把成果转化在流水线上”,王鑫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产教融合最生动的注脚。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