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温医大药学院一个班考研升学率超六成 生动诠释“本科生导师制”如何锻造科研尖兵
2025-04-27 09:35: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王媛 池莉莎)近日,当考研录取名单揭晓,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2021级生物制药班的群聊里沸腾了——全班27人,18人成功上岸,9人保研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军事科学院等顶尖机构,9人考研圆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

  66.66%的升学率背后,是这个班级用四年时光书写的“追梦密码”。从大一入学的科研启蒙到大四斩获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等顶尖院所录取资格,这群学子用四年诠释了“导师制”如何以“全程浸润式培养”重塑生物医药拔尖人才成长路径。

  导师领航:让科研梦想生根发芽

  “大二就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参与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全流程研发”——这是生物制药班学生的“常规操作”。

  该班学生自大一起便申请加入学院生长因子导师梯队,依托细胞生长因子药物与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让科研梦想生根发芽。“我们的导师制不是‘一对一’,而是‘院士团队+博导组+产业导师’的立体化培养网络。”药学院生物制药学科相关负责人如此定义这一创新机制。

  通过“三进”模式(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项目),学生大二即参与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全流程研发。如任锋同学在靳磊教授实验室完成FGF-10检测实验,这段经历让他在厦门大学复试中从容应答专业问题。

  同时,每年暑期全班学生深入医药企业GMP车间实训,破解“课本与产业脱节”难题。学生小汤在浙江某生物药企参与质控流程优化,他说“导师手把手教我们操作仪器,更引导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正是在导师的托举下,2021级生物制药班才有这样的成绩。

  团队共筑:携手攀登的温暖力量

  这个班级没有“孤军奋战”的身影,只有“并肩作战”的默契。

  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上,同学们自发组成学科交叉型学习小组,建立云端共享文档实时更新知识图谱,宿舍走廊里此起彼伏的学术探讨声取代了闲聊嬉闹声,"遇到难题喊一嗓子,七八个‘小老师’带着思维导图围上来"成为独特风景。

  此外,同学们在科研方面也表现出色。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双创赛场上,他们以"共享式攀登"理念构建科研攻坚矩阵,将《“益肤”当关--难愈性创面乡村创新治疗模式探路者》项目转化为惠及23个基层医疗点的技术解决方案,用《多功能有机小分子纳米前药的制备及其在协同靶向治疗乳腺癌中的应用》突破国际前沿难题,凭《适配体介导的双模态探针用于KGF-2的高灵敏分析研究》实现检测灵敏度跨越式提升。

  这种"传帮带"式科研协作最终催生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3项,相关成果发表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等SCI期刊杂志。班级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学金20人次,用行动诠释“越优秀,越团结”。

  医路生花:从实验室到社会的青春绽放

  同学们不仅追求科研高度,更传递医者温度。班级成员曾参与温州市“生长因子之城”启动,推广皮肤创伤修复的公益项目“肤生工程”,为深受创面问题困扰的社会人群提供集“调研、咨询、治疗辅助、跟踪反馈”为一体的创面修复慈善服务。

  另外,班级还组建;额“闪药星”志愿分队,联合温州曙光医院开展“肤生健康梦·青春接力行”活动,为200余名基层群众提供用药科普、过期药品回收等服务。

  “导师教我们用科技治病,更教我们用心守护健康。每一次义诊,都是对医道的践行。”学生赵江说,他们正用科技的力量,与生长因子携手一路,逐“新”攀高。

  “导师制的核心是‘以生为本’,既要当学术引路人,也要做成长护航员。”药学院导师团队负责人说。从实验室到临床,从课堂到产线,这个班级的故事,正是温医大“创新药物研发链”育人模式的生动注脚。

  “无论升学还是就业,愿我们永远保持这份赤子之心——在实验室里探索真理,在人民需要处绽放光芒!”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