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从“防骗”到“溯源”,这堂法治课一起“剧”透数据安全
2025-04-28 14:36: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朱睿清 朱雨茜 徐梦佳 徐中平)“你好,请问你是某某同学吗?我是……”

  “这是骗子!”

  当小朋友们对着模拟诈骗电话毫不犹豫地“拆穿”时,志愿者抛出了新问题:“大家都知道这是诈骗,那坏人是怎么提前知道你们的名字、班级,甚至爸爸妈妈的电话呢?”

  近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法治在“县”普法实践团的志愿者,走进桐庐县富春江小学,和小朋友们一起从“防诈骗”进阶到“究其因”“溯其源”——寻找那些藏在图片、手机屏幕等背后的数据安全陷阱。

  “剧”透隐私,无意间泄露个人数据

  “必须同意隐私政策才能玩游戏?那就点吧!”舞台上,主人公小明握着游戏手柄犹豫不决,队友的催促让他匆匆按下“同意”。十分钟后,密集的短信提示音响起——垃圾广告、陌生来电,甚至家庭住址被泄露。

  通过还原“强制授权隐私政策”“随意丢弃快递单”等高频场景,小朋友们直观感受信息泄露的“蝴蝶效应”,建立了基础防护意识。“我妈妈扔快递盒没撕电话,第二天就接到了推销电话!”有学生分享生活实例。志愿者借此讲解:“个人信息就像拼图,零散的线索被坏人收集后,就能拼凑出完整的个人资料。”

  不能说的秘密,比划间理解信息拼凑逻辑

  “现在,我们来玩一场‘不能说的秘密’游戏!”现场,志愿者首先在心中默念一个“秘密”词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肢体动作和模糊的言语提示,为小朋友们提供线索来猜测。小朋友们在肢体比划与线索猜测中,逐渐发现“秘密”的拼凑逻辑:一个表情、一句提示、一次不经意的分享,都可能成为信息拼图的碎片。

  “游戏不是儿戏,生活中看似无关的‘小线索’,一旦被恶意收集,就可能拼出完整的隐私画像。”志愿者借此引导。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在欢笑中将“不随意透露隐私”“陌生链接不轻信”等意识刻进本能,当他们在面对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的诱惑时,这些潜移默化形成的意识能像条件反射一样,保护他们免受伤害。

  “这节课很有意思,和我们之前的普法课堂都不一样。以前的思政课都是讲书本上的知识,这节课讲的却是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课后,一位同学说。

  从最初图片中信息的挖掘到情景剧中精彩写实的演绎,都警示着同学们个人信息安全十分重要,但使用小朋友们能理解的语言把法律转化为故事讲出来,才是这一节普法小课堂出众的地方。

  这堂普法课打破传统“反诈灌输”模式,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让小朋友们理解信息泄露的原理与危害,真正掌握“防患于未然”的能力。未来,法治在“县”普法实践团将继续探索创新普法形式,以娱乐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方法,持续加强青少年普法宣传的精准性、互动性与实效性,为小朋友们的成长点亮法治之光。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