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数字化赋能通识教育 浙工大教学团队探索智能体教学新路径
2025-05-16 10:49: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这门通识课真是不一般,课程所用的智能体既像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又可以像我们研讨课的小组成员参与互动,真的太有趣了”。这是学生对浙江工业大学开设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课程的评价。近年来,该校借助教育智能体辅助教学,探索出一种数字化赋能通识教育的新方法,实现了生态文明教学内容“生动起来”、课堂教学“互动起来”。

  课程智能体到底能做什么呢?又是如何被用于课堂教学的呢?据课程负责人孙建强教授介绍:“我们的课程智能体是将自有知识库融合大模型技术,形成的具有一定智慧能力的教学工具,它既依赖于十余年课程知识的积累,又得益于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是一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已经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两百余所高校的11万余名学生作为学分课选用。该课程融合了传统慕课、户外实景课、VR课等数字化技术,实现“把课堂搬到户外、把实景带入课堂”。例如,课程组为了生动讲解“两山理论”,专门在安吉余村录制视频。

  “我们的慕课一直很受欢迎,但是慕课录制完成后,存在更新频率低和更新成本高的问题,难以保持课程的高质量,”孙建强教授坦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成为实现我们建课构想的‘及时雨’,我们决定利用课程十多年累积的研讨成果、优秀作业、课程知识点,尝试建立智能体。”孙建强说。

  教学团队成功搭建了课程知识库,并开发了课程智能体,它既能够以文字形式和学生对话,还能够根据学生的提问生成“虚拟孙老师”的讲课视频,并拓展成为慕课资源。这样既免除了录课时间和经济成本,提高了课程质量,也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在课程智能体的帮助下,课程实施了多年的“线上慕课+线下研讨”教学模式也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变革。线上采用“慕课自学+智能体伴学”教学模式,基于知识图谱和AI智能体进行伴随式学习,利用智能视频学习、智能问答、智能测评等助手工具,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智能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推荐学习资源。

  线下采用“研讨互学+智能体互动”的研讨教学模式,依托课程智能体形成“虚拟教师学伴”,通过智能问答和案例推荐等功能,参与到师生开展的递进式探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满足以“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的需求,最终让课堂教学互动起来。

  “智能体技术颠覆了我的教学理念,我们大胆地想象,传统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未来的课堂将在智能体的支持下,课堂上的知识将会是海量的,这就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必须变革。”孙建强说。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