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江理工大学实践团探访卫家班皮影戏:百年技艺的光影新生
2025-07-10 14:09: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陈显婷 通讯员 曾悦涵 张佳柠 许函钰 金子心 张静慧 陈思含)7月8日,浙江理工大学“魅影重生·光传承者”实践团带着对中国皮影戏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的探究之心,走进杭州临平区河西埭村皮影剧团,展开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实践之旅。

  皮影传承:从家族薪火到非遗明珠

  皮影艺术,如一束穿越时空的光,发轫于陕西,自带北方大地的粗犷底色。南宋定都杭州后,中原艺人随迁南下,这门“指尖上的艺术”由此在江南水乡扎根。塘栖镇的卫家班皮影戏,正是源自河南流派的卫氏家族世代传承的绝技。

  当日清晨,实践团踏入河西埭村皮影展示馆,玻璃展柜中,一件件皮影道具静默陈列;展墙上,鲜活灵动的皮影人物跃然眼前;一张张老照片,串起了卫家班的岁月长卷。据介绍,卫家班皮影戏肇始于清代前期,至清末民初已在塘栖一带盛极一时。但“破四旧”与“文革”的冲击,让这门艺术一度元气大伤。

  2008年成为转机——卫家班皮影戏先后入选余杭区、杭州市非遗名录,柴掌山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塘栖镇政府同步筹建“河西埭皮影戏展示馆”,推动剧团开展“文化走亲”(走进胜利河非遗街、临平人民广场)、开设“皮影培训班”(青少年体验制作)等活动,并在“浙江好腔调”等平台重现舞台魅力。如今,由柴小英任团长的河西埭皮影剧团已有二十余名成员,活跃于艺尚小镇等地,让这一杭州地区唯一的皮影戏种重焕生机。

  当代实践:青年与非遗的光影对话

  当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在艺人指导下开启“皮影手作之旅”。在小吉老师的示范下,从选皮雕刻、拼接成型到上色组装,每一步都需屏息凝神——仅制作一个巴掌大的皮影,便需历经数十道工序。每一件成品皆独一无二,凝结着手工艺人的巧思与温度。

  随后,成员们来到临时搭建的白帐幕后,执竹棍尝试操纵。当乐声响起,皮影人物在光影中翻转腾挪——虽动作稍显生涩,却让众人真切触摸到“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的表演真谛。

  对话传承人:聆听时光里的坚守故事

  当日,实践团成员与柴小英展开深度对话。谈及制作工艺,她坦言:“一个皮影人物的诞生,需历经漫长工序。”而表演前的训练同样严苛——乐感、手指灵活度、手臂力量,缺一不可。

  2020年,柴小英发起成立“河西埭皮影剧团”,召集本村皮影爱好者,并邀请北京老舍茶馆皮影师傅驻村手把手教学。如今,剧团演出邀约渐多,场地从老街、景区延伸至校园,成员也从最初的几人扩展至十余名。面对观众的掌声与鼓励,柴小英更深刻体会到传承的意义——她希望皮影不只是舞台上的技艺,更能融入日常生活。

  近年来,剧团通过“走乡村、进镇街、入校园”扩大非遗影响力,柴小英也借助“浙江好腔调”等活动提升知名度。为吸引年轻群体,团队还推出“戏出东方”皮影礼盒。但提及未来,她仍有忧虑:“如何创新剧目?怎样革新宣传模式?如何让年轻人真正爱上皮影?这些问题,我们还在摸索。”

  此次实践,成员们在参观、制作、表演中触摸到皮影的温度,在与传承人的对话里读懂坚守的分量。他们深知,非遗传承既需守正,更需创新。未来,这群青年将与卫家班携手,让这束“流动的光”继续照亮过去与未来。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