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鲍伊悦 摄影 胡泽博)“到2025年,力争基本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非遗强省’!”2022年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联合印发的《实施意见》,为非遗传承指明方向。桐乡市率先行动,将乌镇陈庄村纳入“非遗馆总分馆体系”首批试点,以“分馆+乡村振兴”模式打通非遗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近日,为进一步思考传统技艺如何在政策沃土中焕发新生,浙江理工大学“竹力乡兴”乡村文化振兴志愿服务团奔赴嘉兴桐乡乌镇陈庄村,深入探寻竹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
△ 志愿服务团成员在陈庄村门口的合影
步入陈庄村,桐乡市非遗总分馆体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核心理念,在竹韵悠长的巷陌间获得了最生动的诠释。团队先后参观了竹芸工坊、竹编文化馆,近距离接触到竹箩、筐、篮、箕畚、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它们从乌镇出桐乡再回归乌镇,从精品制作到大众的普及,这些轨迹标志着政策东风精准吹拂至乡村基层,让深藏于乡土的非遗瑰宝真正被看见、被激活。
△ 竹编文化馆内展品图
团队在陈庄村调研时,偶遇了年逾古稀的张爷爷,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布满岁月痕迹却异常灵巧的手上,篾丝翻飞间,一只小巧玲珑的竹篮渐具雏形。他笑着向同学们展示祖传的劈篾绝技:“编了一辈子,手上这茧子就是我的‘勋章’。现在有政府支持,有年轻人愿意学,这老手艺就不怕断根!”陈爷爷的坚守与从容,正是“见人”理念的具象化——非遗的魂魄,深植于传承者日复一日的劳作与对生活的热爱之中。
△ 志愿服务团成员和张爷爷的合影
更令人振奋的传承新篇,在钱利淮名师工作室徐徐展开。作为新一代竹艺领军人,钱利淮先生将传统技艺推向了国际前沿舞台。
团队成员观摩其工作室,近距离感受创新力量:那些曾在法国巴黎第七届国际工艺创新双年展上惊艳世界的作品,巧妙融合东方气韵与现代设计;与宝格丽等国际高奢品牌的深度合作,催生出极具收藏价值的竹编艺术衍生品;教材化的技艺梳理,则为系统化教学铺平道路。
当得知其作品已远销新加坡、日本,并计划于年底在中国香港、沙特阿拉伯等地举办巡回展时,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一旦注入创新基因,便能跨越山海,成为世界读懂中国文化的闪亮名片。
△ 志愿服务团成员在钱利淮名师工作室的合影
陈庄村的振兴密码,不只在于守护传统,更在于拥抱新生代。村中一家由城市返乡青年创办的咖啡馆,成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生动注脚。年轻的店主坦言,向往乡村的宁静松弛,更渴望为家乡注入活力。店内,醇香的拿铁咖啡置于手工编织的竹制杯垫之上,墙壁悬挂着充满设计感的竹艺装置,窗外是村民悠闲编织的场景。
这里不仅是休憩空间,更成为都市青年了解乡村、村民接触新潮的窗口。“我们想证明,乡村可以很潮,老手艺也能很酷!”店主的话语,传递着青年创业者为乡土带来的无限可能。
△ 志愿服务团成员和咖啡店老板访谈交流
在陈庄,服务团成员看见了政策为传承筑基,匠心为技艺铸魂,而青春正为振兴注能。非遗保护是融入生活的动态创造,乡村振兴是“人”的温度在岁月经纬中生生不息地绵延。后续,服务团将带着这份非遗活态传承的启示,让陈庄的竹韵不仅编织江南共富画卷,更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浙理样本”。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