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鲁少辛 通讯员 夏益静 郑霞)家是一族的组成因子,村又是一国的肌体脉络。近日,温州大学“知语识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瑞安)实践队再赴瑞安东源古村,这里有中国唯一仍在使用的活字印刷技艺,因当地王氏家族印刷族谱的需要而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此次,实践队从“家——族——村”全新三维视角出发,挖掘古村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根脉。
听家训:青年行动的原动力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实践队来到木活字印刷术省级传承人王法仔的家中,以家训为媒、家史为链、家规为尺,深刻感受“俭素清廉,仁慈忠孝”家训育人的道德规范,深切传递民间治家的智慧经验。本次活动为青年行动指明正确方向,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让非遗之声贯穿青年成长之路。
观族谱:传承里的文脉接力
一脉同宗传衣钵,活字族谱延万家。实践队步入“东源谱牒梓辑文化馆”,跃进族谱长河中。作为一个衍生新馆,它融入了全新的AI、VR等技术来推广梓辑技艺。这种别开生面的体验方式,拓展了队员们的推广认知,启发Z世代青年推进传统“非遗”与数字浪潮激情碰撞,用新兴的表达方式追溯“姓氏”之源。
从实物走进制作技艺,队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问题,围坐在吴魁兆师傅身旁,开展一场有关族谱印刷编纂的对话。吴魁兆师傅说,木活字印刷并非标准化生产,每位谱师都是独立的手工艺人,就像活字本身,既有规范又各具特色。
为进一步了解印刷族谱里蕴含的用字情况,实践队成员带着语言文字之学的精密“探针”,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字考古”:运用所学的音韵、文字演变规律等专业知识,在密密麻麻的墨迹里辨识民间流传的俗写字,解读其中承载的家族信息与文化内涵,找寻到从“帝”字辈到“世”字辈再到“法”字辈的变化。本次活动激励青年学子以学术为桥,引领时代新人将静态的珍藏转化为动态的传承。
悟村建:沃土上的强国实践
近年来,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宝库,积极创新非遗产业模式,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生机,成为传承民族文化、拓宽乡村振兴门路的“金钥匙”。循着这一时代脉动,实践队队员们开展乡村实践调研,走街串巷深入村民家中,聚焦于非遗资源如何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认真记录民众对村庄发展的建议与心声。这份由村民亲述的变迁史,成为当代青年理解乡村、服务乡村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助推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生素材。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在走访中,不管是随处可见的“字”文化,还是白墙、民心上的“红”印记,实践队队员们亲眼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东源村逐步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愿景。身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更应肩负起强国之任,走在实地、干在实处、念及明天。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知语识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瑞安)实践队将继续扎根瑞安乡村,用青春力量讲述家规族训的新故事,让古老智慧照亮振兴之路,做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温大学子。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