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白菁洁)一项将非遗茶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意方案,正从高校赛场走向更广阔的乡村实践。
近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新青年”团队为外桐坞村量身定制的“纹缕融合”特色业态规划与全年非遗艺术节庆活动策划方案,成功入围“建行裕农通杯”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主体赛决赛。
该团队方案助力外桐坞村实现从“传统茶村”到“非遗茶村落”的转型。其成果已引起周边多个村落关注,村干部们主动联系团队,希望借鉴外桐坞经验为本地发展提供定制化方案。
此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新青年”团队踏访这座千年村落,以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业态体验的方式,探寻其从“传统茶村”向“非遗茶村落”转型的内在逻辑,解锁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共生共荣的“桐坞密码”。

走进外桐坞,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融于日常的“茶元素”——青石板路旁绘着采茶制茶的水墨连环画,村民家门口晾晒着刚杀青的龙井鲜叶,年糕茶坊的热气裹着茶香与米香。调研发现,村中现存3处清代制茶老作坊遗址,传承的西湖龙井手工制茶技艺已历经八代人坚守,从采摘“一芽一叶”的严苛标准到“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的十大炒制手法,堪称深藏民间的“活态非遗”。
“不能让非遗只躺在博物馆里,要让老百姓摸得着、用得上、喜欢上。”这是外桐坞在非遗活化中秉持的理念。在村口的平价海淘茶具店,既有遵循古法烧制的青瓷盖碗,也有印着茶农插画的便携玻璃茶具,这些本地非遗工匠与青年设计师的联名作品,让传统茶具成为游客随手可带的“茶村伴手礼”。

占地百余亩的元帅茶园推行“19.9元茶席体验”模式,游客可参与采茶、观摩炒茶全过程,最后品一杯自己参与“诞生”的西湖龙井。茶农们从“埋头制茶”转变为“带客懂茶”,讲清“糙米色”干茶背后的火候奥秘,说透“豆香”茶汤里的季节密码。
村民书苑的“茶非遗讲堂”、花艺空间的“茶器插花课”、农户家中的“家庭茶会”,共同构建起“全村皆茶空间、处处是非遗场景”的独特生态。
如今的外桐坞已跳出“种茶卖茶”的单一路径:露营基地推出“茶帐体验”,汉服体验店设计“茶服研学”,即将落地的“非遗茶创工坊”将开发茶皂、茶染布艺等文创产品。这些新业态以“茶非遗”为核心延伸,让露营因茶香更具韵味,汉服因茶景更显雅致,文创因茶元素更有温度。

外桐坞形成了“村民主体、院校助力、市场运作”的非遗传承机制:村里成立“茶非遗合作社”整合23户茶农资源,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非遗传承人与大学生结对”项目,通过线上直播、线下节庆等让“外桐坞非遗茶”走向更广阔市场。
调研团队为其打造的“纹缕融合”特色业态规划与全年非遗艺术节庆活动策划方案,不仅助力村子实现转型,更成功闯入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决赛,成为乡村振兴赛道上的亮眼案例。
这座非遗茶村落的探索证明:当非遗从“保护”走向“活用”,当传统与现代找到平衡点,乡村便能在文化传承中焕发生机,在产业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近期,周边多个村子的村干部主动联系团队,希望借鉴外桐坞的实践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文化赋能”的可行路径。

据悉,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主体赛复赛评审已完成,共有503个项目入围决赛。决赛初定于2025年11月15日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举行,将产生187项金奖。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