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鲁少辛)杭州市拱宸中学建校于1957年,是杭州市拱墅区办学最早的公办初中。学校接纳了来自四所小学、三个街道、十三个社区的1100多名学生,30个教学班。学校坚持“星之所在,皆是光彩,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宸星教育理念。在“做最闪亮的自己”的学校文化引领下,学校率先开展生命教育,并创新建立了生命教育工作坊,致力于探索出一套切合学校实际的生命教育特色模式,切实培养宸星学子体悟生命价值、学会健康生活和激发生涯活力的积极品质,让德育过程更加人性化、温情和正能量。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联盟示范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浙江省现代化学校、浙江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杭州市人民满意学校、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绿色学校、杭州市卫生先进单位、杭州市健康单位、杭州市优秀心理辅导站等。
一、三维理论建构:生命教育体系立体化探索
拱宸中学作为“北师大生命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致力于构建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于2014年在拱墅区内首创“生命教育工作坊”,根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相关政策文件,生命教育应融入课程、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课程,以实现长效化发展。
学校以“认识生命,关爱生命”为起点,以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自然、社会和精神三重属性为理论基础,10年来构建了“做最闪亮的自己”生命教育特色模式。通过实践开发了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校本课程《生命的长宽高》。确定了生命之长(传承与敬畏),珍惜生命、点亮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关乎生命的自然属性,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性与独特性,培养对生命的敬畏感。生命之宽(联结与责任),心理韧性、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关乎生命的社会属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合作与应对挫折的能力;生命之高(超越与担当),生涯规划、社会适应、职业体验,关乎生命的精神属性,激发学生探索人生意义的内在动力。内容应涵盖生命安全、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学科(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音体美、心理等)的青年教师怀着相同的志向相继加入生命教育工作坊,引导学生理解、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心理弹性和生涯适应力,成为阳光少年,建立整合立体的生命教育体系,开拓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思路。
二、十年实践探索:铸就拱中生命教育金名片
学校生命教育工作坊团队自2014年成立,历经校本研发、深入探索、模式迭代和辐射推广阶段,取得了一定成绩。
2014—2017年,是校本研发阶段。一是2014年成立生命教育工作坊。立足本校实际,初步明确适合我校的生命教育理念。二是推动校本课程研发,编写校本课程《生命的长宽高》。将生命教育融于德育工作,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班级为主阵地开展课程建设,2015年,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被杭州日报、杭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生命教育课程被评为区精品课程。三是积极与优势资源合作,成为拱墅区首批中小学北师大生命教育实验学校,培育生命教育种子教师,17年学校作为中学部分参与的《生命教育》被评为市第九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
2018—2019年,是深入探索阶段。学校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优化整合课程集群,七八年级的心理课、九年级每两周一次的心理班会课以及面向全校的生命奇旅社团构成了独特的生命特色课程体系。生命教育工作坊教师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开展校内生命教育课堂教学观摩,承办区域生命教育培训、生命教育微课评比等活动,深化课题研究。2018年《生命的长宽高》被评为区域优秀德育项目。2019年工作坊建立心灵导师队伍助力学生健康生活。
2020—2021年,进入迭代阶段。在杭城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关爱疫情封控时期居家学习的学生,学校全力构筑生命健康防线。成立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工作小组,心理健康教育持证教师广泛参与线上心理健康服务,联防联控预防心理危机;开设“疫情防控校长热线”,了解线上教学开展情况,疏导师生、家长的情绪,预防和调控负面心理影响,全力帮助全校师生和家长安全、安心应对此次疫情;启动抗疫医护人员子女关怀工作,党员干部模范带头,用电话沟通、视频连线、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定期关怀一线抗疫医护人员的子女。
2022年至今,是辐射推广阶段。一是升级校本课程,《生命长宽高》2.0版在原有课程内容基础上,基于生命成长视角,在知识、能力、素养层面上融心理、跨学科、重实践,生成新的项目活动和学习体验。二是拓展生命教育的场域,线上,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推出生命教育专栏,系列主题文章、微课为学生和家长提供适性的学习支架;线下,将生命教育融入学校各项工作,同时在“家校社医”联动中提高生命教育效能。三是深化课题研究。结合心理弹性、生涯教育、宸星志愿、班主任心理资本、宸星大思政进行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四是拓展生命教育工作成效,学校在省市区级技能比赛、课题论文、各级荣誉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2022年获评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金牌,参与省级微课程生命教育主题《期许高飞,汝需努力》,2023年参与安徽心理健康教材编写,2024年以生命教育特色获评杭州市优秀心理辅导站。
三、四维聚力育人:生命教育实施体系整合
(一)打造特色课程,坚守生命教育主渠道
生命教育不应仅限于生存教育,而应该以全体学生和全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建立有层次、有系统的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经过十年的迭代更新和发展,我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集群,七年级生命教育课、八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九年级每两周一次的生命教育班会课以及面向全校的“生命奇旅”社团构成了独特的生命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以个体生命为核心,围绕体悟生命、健康生活、生涯规划三个维度,构建了“生命、自我、韧性、人际、生涯、适应”六个板块、六十个主题的教育内容体系。课程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和进阶性,让学生通过选修、研修等体验式学习,在与自我、他人、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在课程评价中,生命工作坊的教师设立初一为生命的小黑点,初二上学期为漫绘生活,初二下学期为跨越时空的对话。学校有意识地将学生相关作品收集归档展示,以了解学生对自己生命的认知,对自己生命内外资源的探索和运用情况通过相对自由和多元的表达形式,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特色活动评价,强化课程效果。围绕生命、生活、生涯三个板块内容,充分发掘校内外生命资源,探索以心育课程为主导,学科融合、主题教育、班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有机结合的生命教育机制。
(二)学科融合,确保生命教育全方位
教育本身就是面向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每位学科教师都应具备生命教育的意识,充分挖掘各自学科中生命教育内容,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保证教学的生命性。例如语文学科通过《背影》《秋天的怀念》等文本,引导学生体悟亲情羁绊与生命传承;科学学科解析人体免疫系统时,可延伸讨论生命自愈力与心理韧性的关联;数学学科教授折线统计图时,用人口寿命数据对比引发对生命质量的思考;道德与法治学科围绕校园欺凌案例,展开生命健康权与人格尊严的法治探讨……各学科教师通过知识载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生命价值感与意义感,共同营造学生体悟生命价值、学会健康生活和激发生命活力的氛围。
(三)空间浸润,润泽宸星璀璨生辉
一直以来,我校十分重视生命教育实践工作,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和特色常抓不懈。为了更好地应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生命价值感缺失、生活成长性困扰、生涯规划的挑战,生命教育工作坊面向全体师生,通过每月更新一次心理小报,两月更新一次生命教育宣传窗、微信公众号,每学期一次主题黑板报、国旗下讲话,每学年一次生命教育月,温馨的心灵乐园,不仅在本校师生中形成较大的正能量效应,传递美好的引力波,成为全校师生舒缓心情的最佳去处。
(四)实践活动,拓展生命教育新途径
学校根据实际开展各类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生命意识和生存技能。如阳光体育大课间、创伤急救防溺水培训、校园欺凌应对、心理调适、毒品预防教育、防灾逃生演练等。汇聚社区家长资源,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活动体验,如党史学习、宸星志愿、宸绿环保、博士进课堂、生命剧场等,唤醒学生生命主体意识,感悟匠心精神,传承红色血脉,体验多元生命形态,以实际行动诠释生命价值。宸星学子们节假日走进工地开展夏日送清凉、社区图书馆书籍整理、开展五水共治活动助力杭城亚运,积极与工艺美术博物馆签订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行职场人物访谈,建立宸星基金联合杭州市红十字会慈善义卖。春季开学发放希望种子,邀请浙大毕业学生为初三学生录制梦想微视频,高中优秀教师做考前心理调适讲座。与阿克苏市第二十中学开展“我的家乡”书信交友活动,应用AI让传统书信焕发新活力,搭建两校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杭阿两地文化交流,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受不同地域的生活与成长环境。
四、多元协同育人:生命教育生态网络构建
(一)师资内育外引,共护生命精彩绽放
学校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单位联系密切,定期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大力加强生命教育教师团队建设。近年来生命教育工作坊团队在学校原有两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三名兼职生命教育教师的基础上不断扩充,以全科渗透生命教育为抓手,打破学科壁垒,联动具有相同生命教育志向的教师。团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如家庭教育指导、青春教育、心理B证、AED应急救护培训等。学校每年都会以积极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为导向,对班主任、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方面的培训,如邀请傅素芬教授做《教师心理保健》。工作坊教师为班主任提供“我的生命支持”“识别情绪,转化危机”等培训。学校鼓励全体教师通过多渠道参与省市各级心理培训,学以致用,构建“生命教育工作坊——心灵导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四级生命教育关注体系。同时学校在师资配备和经费保障上大力投入,满足生命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完善及日常运作需求。
(二)家校社医协同,营造博雅精美生态
积极与社会优质资源合作,先后加入市二院“同心圆计划”和“七色阳光”心育联盟共同体,成立宸星家长学校,积极宣传杭州市心理热线等咨询渠道。与社区、红十字会合作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和应急救护讲座,实现医校联盟、社校联动,医教社同心,助力青少年生命成长。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聚焦家长现实需求,整合校内外优秀资源,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提出了“一体多翼”家校共育模式。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四常态化开展线下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注重问题式、互动式和菜单式教学,倾听家长声音,形成多层面辐射带动与示范引领的家庭教育联盟。邀请浙江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教指导部来祥康部长、浙江理工大学洪芳副教授、区教育研究院心理教研员魏旋和罗芳老师等具体指导家长们开展家庭、家风和家教建设。在让家长和学校在生命教育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基础上,学校同时通过全员家访、家长会、家委会,针对考试季、寒暑假、疫情、小升初等重要时间节点,为特需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精选推送省、市区生命教育优质云端课程,实现全学段覆盖,全部门联动。引导家长用明天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教育,为宸星学子营造“博雅静美”的家校教育生态。
五、生命教育未来图景前瞻
十年思考与实践,尽管校本化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日臻完善,但未来仍需进一步拓展生命教育的特色教育内容。通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和医疗资源,打造一个充满关爱、乐于奉献且积极向上的生命教育工作坊团队,为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具体而有效的支持。同时,致力于使推进校本研究成果转化,通过建立生命教育案例库等举措,力争形成具有区域示范性的研究成果。
教育,让生命在场;行动,让梦想花开。一树花开,树树花开。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明晰路径,优化策略,深入推进新生命教育,让每个生命都阳光自信,成就幸福人生。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