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考00190中国旅游地理考试大纲
2025-07-08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00190]《中国旅游地理》自学考试大纲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二零一六年十二月
第1章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认识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掌握中国的地貌、水域、海岸带、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旅游价值及其主要的旅游资源,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相关知识及其旅游业发展,了解我国风景区和世界遗产的发展概况。(二)考核知识点1. 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2. 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的评价3. 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4. 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5. 中国海岸带旅游资源6. 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7. 中国动植物资源及其旅游8. 自然保护区与旅游9. 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10.世界遗产名录(三)考核目标要求1. 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识记:自然旅游资源的概念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由自然旅游资源构成的风景区的特点;自然资源的分布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2. 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识记:旅游地理位置的概念理解: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客源结构应用:我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3. 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识记:地貌的概念与类型;风景名山的概念;我国风景名山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名山理解:中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各类地貌的旅游价值;山地自然美的表现;对比风景观赏型山岳与体育探险型山岳旅游地的不同;应用:我国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开发4. 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识记:我国主要湖泊风景名胜;我国各类名泉名胜区;瀑布的景观特色;我国著名的瀑布旅游资源理解:水资源的旅游价值;主要河流及其景观特点;不同类型湖泊的成因;泉的类型与区别;应用:泉的旅游价值及其综合利用5. 中国海岸带旅游资源识记:我国临海海域;海岸类型;海岸带旅游资源;我国海滨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代表性景区应用:我国发展海岸带旅游的优越条件6. 中国气候旅游资源识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理解:气候、天气与旅游的关系应用:我国气候对旅游开发的影响7. 中国动植物资源及其旅游识记:我国主要的动植物资源理解:我国动植物资源的旅游功能; 我国动植物资源特征8. 自然保护区与旅游旅游识记: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的诞生;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类型;我国列入联合国组织的“人与生物保护网”的自然保护区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9. 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识记:风景名胜区的概念、类型及代表景区;地质公园的概念理解:建立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的意义应用:风景名胜区建设要点10. 世界遗产名录识记:世界遗产的概念及类型;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理解: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应用:世界遗产各种类型的区别第2章 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古遗址、遗迹、历史纪念地的旅游价值及其代表性景区,熟悉我国古建筑、古园林、古陵墓、古代工程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和代表性景区,掌握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膳食与工艺品、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旅游业中的作用。(二)考核知识点1. 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点2. 我国的古城与城市旅游资源3. 我国的古代园林资源4. 万里长城与旅游5. 丝绸之路与旅游6. 古代水利工程与旅游7. 我国的古代墓葬及旅游价值8. 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9. 我国古文化遗存旅游资源10. 革命纪念地及红色旅游11. 我国的民族和民俗旅游资源12. 博物馆建设与旅游13. 中国的膳食和特种工艺品资源(三)考核目标要求1. 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点识记:人文旅游资源的概念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2. 我国的古城与城市旅游资源识记:主要古都;我国主要的历史文化名城理解:古代都城的建设应用:结合实例,能够阐明现代城市建设与旅游的关系3. 我国的古代园林资源识记:古代园林建筑小品及其代表;我国古园林的类型及主要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园林理解:古代园林发展史;中国古代园林特色应用:园林的旅游开发4. 万里长城与旅游识记:长城的游览地段及其景观特色理解:中国长城的修筑历史5. 丝绸之路与旅游识记:丝绸之路的概念及其类型;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陆上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海上丝绸之路及其航线理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6. 古代水利工程与旅游识记: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灵渠、坎儿井7. 我国的古代墓葬及旅游价值识记:我国少数民族独特墓葬方式;我国主要的古代墓葬遗存理解:我国墓葬的演变;应用:能够结合实例阐明古代墓葬的旅游价值8. 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识记:世界三大宗教;道教及道教旅游资源;我国佛教建筑及其艺术遗存;宗教旅游应用:能够结合实例阐述宗教旅游开发9. 我国古文化遗存旅游资源识记:我国主要的古文化遗存旅游资源10. 革命纪念地及红色旅游识记:我国主要的革命纪念地型旅游资源;红色旅游的概念理解:革命纪念地的旅游开发意义11. 我国的民族和民俗旅游资源识记:风土民情;民俗;民俗旅游理解: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情12. 博物馆建设与旅游识记:我国最早的博物馆的诞生理解:我国博物馆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应用:博物馆的功能和旅游价值13. 中国的膳食和特种工艺品资源识记:八大菜系;各地代表性的膳食;我国主要的特种工艺品资源理解:膳食既是旅游保证,又是旅游活动第3章 交通与旅游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该能够理解交通发展与旅游大众化的关系,了解我们交通运输网的总体布局,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干线。(二)考核知识点1. 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2. 我国交通运输与旅游业3. 旅游线路(三)考核目标要求1. 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识记:旅游交通的概念及特点理解:交通发展对旅游的影响;旅游和交通的密切关系2. 我国交通运输与旅游业识记:铁路运网格局及主要铁路干线;主要的水上运输及水上游览线路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的总体布局特征;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应用:旅游交通业的开发和建设3. 旅游线路识记:旅游线路的概念理解: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旅游线路设计与旅游交通的关系应用:可以根据特定旅游目的设计旅游线路第4章 旅游地理区划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该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相关概念、分区原则,以及八大一级旅游区的地域范围。(二)考核知识点1.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2. 中国旅游地理分区(三)考核目标要求1.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识记:旅游区划的概念;旅游区的概念;风景区的概念;旅游点的概念;风景点的概念理解:划分中国旅游区域的基本原则;八大一级旅游区及其地域范围应用:能够在图上标注八大一级旅游区第5章 京津冀旅游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该了解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熟悉北京旅游区、秦皇岛旅游区、承德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掌握清代帝王陵墓的基本情况。(二)考核知识点1. 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2. 北京市及其旅游资源3. 天津旅游区4. 清东陵和清西陵5. 秦皇岛旅游区6. 承德旅游区(三)考核目标要求1. 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识记: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范围理解: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征2. 北京市及其旅游资源识记:北京的古都建筑、名胜、古代园林等旅游资源及其特色理解:北京的历史沿革应用:北京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分析3. 天津旅游区识记:天津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理解:天津旅游区的地理环境4. 清东陵和清西陵识记: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地理位置理解:清东陵和清西陵清帝后陵寝和园寝组合群的总称;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基本情况5. 秦皇岛旅游区识记:秦皇岛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理解:秦皇岛旅游区的地理环境6. 承德旅游区识记:承德避暑山庄的地位及景观特色;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理解:承德避暑山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第6章 东北旅游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该掌握东北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熟悉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类型及其代表景区,掌握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游览城市及其特征。(二)考核知识点1. 东北旅游区的地理环境2. 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3. 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游览城市(三)考核目标要求1. 东北旅游区的地理环境识记:东北旅游区的地理范围;理解:东北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应用:东北旅游区地理环境特征对开展旅游活动的意义2. 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识记:东北旅游区内主要的山地风景区、火山地貌景观、海滨风景区理解:东北旅游区内主要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特色3. 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游览城市识记:东北旅游区内部的主要游览城市理解:东北旅游区内部主要游览城市的景观特征第7章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该掌握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及其景观特色,了解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独特性。(二)考核知识点1.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2.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3.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三)考核目标要求1.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识记: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范围理解: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概况2.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理解: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旅游资源的突出特点3.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识记:本区主要的山岳风景区、古文化遗址遗迹与墓葬、石窟艺术遗存、寺观名祠和古塔、名城古迹及其他古代建筑遗存;理解:本区各类型旅游资源代表景区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特点;黄河中下游旅游区主要游览城市(西安、洛阳、开封、大同、太原、济南、青岛、烟台)的景观特征及其主要的名胜古迹应用:黄河中下游旅游区古代文化遗址遗迹、古墓葬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第8章 西北、内蒙古旅游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自学考试者掌握西北、内蒙古旅游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主要的旅游资源。(二)考核知识点1. 西北、内蒙古旅游区的自然地理概况2. 西北、内蒙古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3. 西北、内蒙古旅游区的主要游览城市(三)考核目标要求1. 西北、内蒙古旅游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识记:内蒙古旅游区的地理范围理解:内蒙古旅游区的自然地理概况2. 西北、内蒙古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识记:本区的沙漠及风成地貌景观、草原风情、石窟艺术、寺观古塔、古城遗址遗迹、古墓等旅游资源的代表景区;风成地貌的概念与类型;理解:本区石窟艺术代表景区的地理位置、景观特色;古城遗址遗迹地理位置、景观特色;主要古墓及其地理位置、景观特色;主要寺观古塔及其地理位置、景观特色;西北、内蒙古旅游区的主要游览城市及其景观特色应用:本区草原风情旅游资源及其特色旅游活动第9章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该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掌握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二)考核知识点1.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2.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三)考核目标要求1.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识记: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范围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概况2.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识记:本区的名山风景区旅游资源及其地理位置、历史古迹及其地理位置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特色;本区名山风景区、历史古迹的景观特色;长江中下游旅游区主要游览城市的旅游资源及景观特色:苏南太湖周围旅游区的概况及景观特色应用:分析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及内部主要游览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第10章 华南旅游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该了解华南旅游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况,掌握华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二)考核知识点1. 华南旅游区的自然地理概况2. 华南旅游区的经济地理概况3. 华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三)考核目标要求1. 华南旅游区的自然地理概况识记:华南旅游区的地理范围理解:华南旅游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应用:华南旅游区开发旅游活动的优势自然地理条件2. 华南旅游区的经济地理概况理解:华南旅游区在人口、民族、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侨乡应用:从经济地理方面分析华南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3. 华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识记:本区主要的热带性森林、丹霞地貌、岩溶地貌、海滨、山、湖泊等类型的代表景区;主要的革命纪念地;其他独特型的景观理解:华南旅游区旅游资源总体情况;各类型代表景区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特色;主要游览城市及其地理和景观特色;香港、澳门的旅游业发展及旅游特色应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旅游发展的关系第11章 西南旅游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该了解西南旅游区的自然地理基本情况,掌握西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二)考核知识点1. 西南旅游区的自然地理概况2. 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三)考核目标要求1. 西南旅游区的自然地理概况识记:西南旅游区的地理范围理解:西南旅游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及其对发展旅游的意义2. 西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识记:本区主要动植物旅游资源;主要山地峡谷景区;主要的岩溶地貌景区;水域、山岳旅游景区理解:西南旅游区旅游资源总体特色;天然植物园的成因;各类型旅游资源代表景区的地理位置及景观特色;主要游览城市及其景观特色西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及其地理位置、景观特色第12章 青藏旅游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该了解青藏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掌握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二)考核知识点1. 青藏旅游区的地理环境2. 青藏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三)考核目标要求1. 青藏旅游区的地理环境识记:青藏旅游区的地理范围理解:青藏旅游区的地理环境概况2. 青藏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识记:青藏旅游区旅游资源特征理解:青藏旅游区内部各省(区)、主要游览城市的地理特征及主要旅游资源三、题型举例(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下列哪种遗产名录?(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C.自然、文化遗产 D.没有列入遗产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 下列答案中属于中国七大古都的是( )。A.西安、杭州 B.开封、广州C.南京、郑州 D.北京、太原E.洛阳、安阳三、填空题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沟通了__________与__________两大水系。四、名词解释1.风景名胜区五、简答题1.简述旅游资源的特点。六、论述题1. 试析我国的湖泊景观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