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备考 - 自考问一问

2024年10月安徽自考马原必背知识点(2)

2025-07-08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是对认识对象最直接的反映。

  2、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的反映,因而使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使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2)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二者不可分割。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就会犯经验论的错误;认为感性经验靠不住,只认可理性认识,就会犯唯理论的错误。

  4、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的条件:

  (1)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

  (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要通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0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02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主体

  (1)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具体的人。

  (2)特点: ①社会性;②历史性;③能动性(突出特点)

  2、认识客体

  (1)含义: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2)特点:客观性、对象性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立:唯物主义和部分唯心主义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2)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对立:

  ①认识路线: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论的先验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②何者为第一性:唯物论的反映论是存在;唯心论的先验论是思维。

  ③如何看待实践:唯物论的反映论肯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唯心论的先验论不懂得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意义。

  (3)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①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认为认识主体是单纯的有生命的存在物;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则是结合主体的社

  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②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对待客体是消极的认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含义: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同矛盾进行比较。

  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比较。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②二者关系:

  a. 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b. 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c. 二者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现实指导意义:

  a. 二者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 坚持“两点论”,要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c. 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

  d.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都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具体表现。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 声明 -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首页 考生自助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