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少年自考大专:坦言疲惫,父亲如虎般紧逼
2025-08-20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何宜德的日常作息表贴在书桌上,密密麻麻的课程安pái让人一眼就看明白。每天从清晨六点到晚上八点半,十节课加上两场体育训练,这孩子连喘口气的时间都被压缩得严严实实。可奇怪的是,他书桌上堆着《消费心理学》《企业概论》这些本该是大学生才接触的教材,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都已经被他翻得起了毛边。
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四岁那年被父亲脱光衣服在雪地里奔跑的画面,成了他人生第一个记忆点。如今11岁的他,说话时总带着超出年龄的沉稳。“爸爸说要当企业家,所以现在得为这个目标做准备。”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倒像是早把人生规划写进了日程表。可没人知道,那些深夜里他偷偷抹掉的泪水,和被父亲逼着爬珠峰时磨破的膝盖。
学习模式的极端化
在鹰爸公学停办后,这个孩子成了唯一留守的学生。自习室里除了他,空荡荡的座位像无数沉默的见证者。每天面对的不是课本就是网课,连玩的时间都被压缩成碎片。有次他对着《劳资矛盾》的章节发愣,辅导老师只能用最简单的话解释:“就像你和同学抢玩具,但谁先拿到谁就能玩。”
家庭关系的紧张感
父亲像只永远追赶的老虎,逼着他不断向前。“有时候我怕什么,他就偏让我做什么。”他记得那次在天目湖水世界,自己看着垂直滑梯吓得腿软,父亲却非要把他推上滑道。这种压迫感贯穿始终,连妹妹撒娇都能让父亲心软,他却始终学不会这套“撒娇战术”。
自我认知的矛盾性
“我同学都在课后互相串门,我却总在跳级和换班。”他说这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边缘。机器人班的朋友、心理咨询师,成了他为数不多的玩伴。虽然嘴上说着“效率高”,可偶尔也会羡慕普通孩子的热闹生活。“如果能自己选,我想要更轻松的节奏。”但这句话,他始终没敢说出口。
未来规划的不确定性
对于父亲的“企业家计划”,他既接受又困惑。MBA课程已经安排上日程,可他自己还没想好要走哪条路。“14岁以后他就不管我了”,这话听起来像承诺,却更像种模糊的期待。现在的他,只能在课业压力和父亲的期待之间,寻找着微妙的平衡点。
这个在镁光灯下长大的孩子,用11年的时光诠释了另一种成长方式。当同龄人在操场奔跑时,他在自习室刷题;当同龄人讨论游戏时,他在研究商业案例。或许多年后回望,这些经历会成为他人生的重要注脚,但此刻的他,只能在父亲的鞭策下,继续向前奔跑。
热门推荐:
自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当地政策,点击立即了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