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份
  • 2025年自学考试倒计时161
    2025,10,25
  • 2025年自学考试倒计时161
    2025,10,2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自考 - 备考 - 自考问一问

自考生提高记忆力的科学方法与训练秘诀

2023-08-15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自考要考试的内容比价多而且杂,考生如何在备考期间提高自己的记忆力;来记住那些重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考提高记忆力的科学方法,来帮助考生快速记住考试内容。

自考提高记忆的科学方法

一、求理解

俗话说,欲要记,先要懂。从记忆规律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对所要记忆的知识,理解得越深刻,记忆效果就越好。因此,考生对于所学知识要搞清弄懂,特别是对那些重点、难点内容更是要耐心琢磨,反复品味,力求“知其义而明其根”。国外有人曾作过研究: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一篇百字文,在搞清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和基本语意后,大概15一20分钟就可以把它记住了,如果盲目机械记忆,则要近1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二、多动笔

“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学思结合,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对于那些重点、难点又不容易记住的内容更是要多动笔。这比单纯地口诵目记效果要好得多。

三、勤复习

记忆的过程也就是同遗记忆作斗争的过程,斗争的最好武器就是复习,要使复习取得好效果就必须注意:

1、及时复习。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人们对所学知识的遗忘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识记后的头一天,甚至发生在最初的几小时、几分钟(头一天有可能遗忘所记材料的一半)以后速度逐渐减慢。及时复习对巩固所学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等遗忘殆尽后再“回锅”,就事倍功半了。

2、强化记忆。艾宾浩斯的研究还证实,人们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掌握的程序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进一步巩固强化,使学习、记忆的程序达到150%,将会使记忆的痕迹得到强化,所记内容经久不忘,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过度学习”效应。

自考怎么快速提高记忆力

01.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一个人对所要记忆的知识,理解得越深刻,记忆效果就越好。因此,我们对于自考知识点要搞清弄懂,特别是对那些重点、难点内容更是要耐心琢磨,反复品味,力求“知其义而明其根”。盲目机械地记忆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答题。

02.重复是记忆的窍门

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回忆起来,就是保持住了,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就是遗忘。

著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反复实验,绘出了一条记忆的遗忘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第一天的遗忘速度最快、达66.3%,以后遗忘越来越慢。一个月后遗忘量为78.1%,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所以要提高记忆力,必须在刚刚学过就马上进行复习。

一般记住后,在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

0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习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对于那些重点、难点又不容易记住的内容更是要多动笔加以整理和归纳。有条理的知识比杂乱无章的知识更容易记牢。

提高记忆力的绝招

一、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理解再苦背

凡是理解了的大题,背起来很容易,而且就算考试的时候把一些地方忘了,也不影响你的整个答题效果,理解的意思就是当你学习的时候能够不要想自已是要参加考试,而是要真正的进入到书本的知识中去。

比如说考邓小平理论概论,那么你就要把自已当作邓小平同志,围绕在政治,经济,文化,党建、一国两制等方面展开学习,再结合这些年的国家建设现实情况加以理解,当理解以后就再发点时间死背,那么无论过多少年你都不会轻易的忘记现在学的内容。

二、就是要在背书的过程中加强与本专业的朋友的联系

这一点是我始终强调的,只有在广泛的交流中,吸取别的朋友的好方法,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特别是如果能在专业版里同一些朋友就某些问题作讨论,则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讨论的过程中,本身是需要学习和提高的,不然的话就会出现无法可说的局面。

背书的时间,一般以早晚为合适,如果另有时间当然也可以背了,就这看你自己的情况而定了。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提高记忆力的科学方法,想要提高记忆力,只有不断的去重复记忆一个知识点。让这个知识点跟你的名字一样深深刻在你的脑海;那么你自然而然就记住了。感谢大家阅读小编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到此就结束了,如果想了解更多自考相关内容,请关注。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18~23周岁

24~32周岁

33~40周岁

其他

2、当前学历

高中及以下

中专

大专

其他

3、提升学历目标

工作就业

报考公务员

落户/居住证

其他

4、意向学习方式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开放大学

报考所在地
*
请选择省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港澳台地区
没有选项
*
*
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 声明 -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首页 考生自助服务系统

您好,当前有专业客服人员在线,让我们来帮助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