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周其林
2020-08-28 12:47:00
教育部
作者:
  他始终秉承寓教育于科研,寓教育于日常的育人理念,20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于教书育人第一线,带领着学生们徜徉在分子的奇妙世界里,尽情地享受着化学之美。
  ——题记
  1957年,周其林生于江苏南京。1974年,17岁的周其林从南京一所中学毕业后回到农村务农。36年后,他作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的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注重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搭建教书育人的平台。简单、随和,是周其林给人的第一感觉。问及何以能在人才济济的化学领域取得骄人成绩,周其林给出的答案是简单的两个字——勤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让中国学子一片欢腾,当时的周其林是南京农村的一名普通回乡知青,耕田、除草、收割是他每天生活的全部。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他重新拾起久已荒废的学业,在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二年,21岁的周其林以高分走进大学,成为兰州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学生。从农田到课桌,周其林万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时间读书。由于从小在南方水乡长大,周其林一开始并不适应兰州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特别是在兰州寒冷的冬季,他经常在宿舍熄灯后坐在路灯下面看书,久而久之冻出了风湿性关节炎,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大学毕业时,周其林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事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至今他已为之奋斗了近40年的时光。
  从1982年至1987年,周其林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接受了严格的有机化学训练,获得了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6年,周其林又先后赴德国、瑞士、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勇攀化学高峰
  1999年到南开大学任教。南开大学的有机化学实力很强,学生素质也非常高,加之学风严谨,为周其林静心做学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周其林所带领的课题组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创造和发展精准、高效的合成方法与技术是当前合成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因具有高效、原子经济的特点,不对称催化已成为合成化学关注的焦点,并为社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手性物质。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的关键,它决定了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已出现许多手性催化剂,但真正对多种反应都有效的所谓“优势手性催化剂”仍然是凤毛麟角。周其林院士潜心十余年,针对不对称催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这一核心科学问题,设计发展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从这类骨架结构出发,他们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共计数百个。这些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周氏催化剂”,已经成为南开化学的标志性成果。
  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在许多不对称催化反应中都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效率和对映选择性,成为为数不多的一类“优势手性催化剂”。比如在酮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中,手性螺环铱催化剂给出了高达450万的转化数,是目前“最高效的分子催化剂”;在杂原子氢键插入反应中,手性螺环铜和铁催化剂“打破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实现了这类重要反应的高对映选择性转化。
  在此基础上,周其林还系统地发展了相关手性配体和催化剂的设计方法。这些成果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设计手性配体的想象空间,显著推动了不对称合成学科的发展。
  这些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该团队三次受邀在Acc. Chem. Res.上发表专论文章,主编专著“Privileged Chiral Ligands and Catalysts” (Wiley-VCH)。手性螺环催化剂已经被国际上40多个小组跟进研究或者应用于他们的研究中。国际知名制药公司,如罗氏制药和九州制药等已经将手性螺环催化剂用于Aleglitazar和Rivastigmine等手性药物的生产。国际著名试剂公司Aldrich、Strem、J&K等已将这些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进行商品化生产和销售。
  周其林已经发表研究论文240余篇,这些论文已被他人引用70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13项,其中6项成功转让给制药企业。他目前担任《化学学报》主编和Acc. Chem. Res.、Angew. Chem.、Chem. Sci.等15种重要期刊的编委和顾问编委,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100余次。
  最重要的身份是教师
  虽然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成绩,周其林还是认为自己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位教师。他不止一次对课题组的老师和同事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高校里做基础研究的最大意义是什么?他给出的答案是:教育和培养学生。通过将学生引领到学科的前沿,帮助他们学会探知未知世界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他们培养成栋梁之才,才是高校科研的根本。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周其林发展出了一套很有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周其林从到南开之日起,就承担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有机立体化学》《当代化学前沿》等课程的任务,他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即使没有有机化学基础的学生也能听得懂。为了让学生们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勤于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周老师在课堂上想了很多办法,除了把知识尽量讲的通俗易懂外,还增加了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他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并且可以随时提问。他还将学生提问的多少和回答问题的水平计入课程的平时成绩,以此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渐渐地,周其林的课在学生中大受欢迎,那些真正想学知识的学生多了,而那些想混学分的学生少了。
  周其林非常注重课题组的讨论会(又称组会),有时恰碰出差,即使刚下飞机他也会直奔组会,听取大家的汇报、提问、讨论。他认为组会不是简单的工作汇报,还能帮助学生及时整理数据,梳理思路,解决问题,是研究生重要的课堂。后来他意识到一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基础知识学习跟不上,就特意安排学生轮流讲解经典的相关教材,并和当下的工作结合起来加以点评,加深学生对这些专业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有针对性,所以学生每次听来都收获颇丰。
  周其林还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阔学生的眼界。他认为,参加学术会议能加深学生对本领域研究现状的认识,通过和一些知名学者面对面的讨论,可以开拓学生的研究思路。从2007年起,周其林和同事们一道争取万香公司的支持,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学术会议奖学金,资助大批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周其林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很严。他通常先和学生讨论确立论文骨架结构,等学生写出初稿后,再提出具体意见,等基本定稿后,他还通读全文,逐字逐句的进行修改,甚至精细到标点符号。他对学生们说:“毕业论文的修改过程是科研训练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这个过程将让你们对自己的研究有更系统、更宏观的认识,还会显著提高行文和数据处理能力。”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每年4—6月是学生毕业的时节,也是周其林最忙的时候,他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时间,甚至在搭乘飞机的空隙,修改学生的毕业论文,从不松懈。
  除了在科研方面的教育,周其林还将人文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他会定期安排一些放松的活动,调节大家的生活。在春秋两季和暑假结束时,他都会安排课题组的学生进行短途旅行。通过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在紧张的研究工作间隙接近大自然和各种人文景观,放松身心,丰富阅历。端午节和中秋节周老师还会邀请学生到他家里聚会,十余年来已经形成传统。
  每天早晨8点钟到实验室,晚上9点左右离开,离开前和实验室的同学一一交流,一周6个工作日,周其林的生活如同化学反应一样准确。与科学研究一样,周其林在生活上也非常细心,在他的办公桌里,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档案袋,封面写着学生的名字,每个学生发的每一篇文章和学术资料他都保留下来。他的工作台永远那么井井有条,所以无论多忙,他都能清楚的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周其林为人非常谦和,没有架子,但又严格自律,具有长者风范。他的这些个人修养,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在周其林心中,他的课堂不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在南开大学,几乎人人都知道,“大学者”周其林的课题组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无论本科、硕士或博士,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到他的实验室里体验一番。2003级哲学系的宋颂在大三的时候决定转到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化学系。在周其林老师的课题组中,他从最简单的实验操作练起,如今已成长为北京大学的一名优秀教师。
  周其林同样热心中学生的化学教育。他录制的《化学与药物》视频公开课,引起强烈反响;作为导师参加过全国高中英才计划;多次为全国不同地区的中学生做化学科普报告。今年,周其林荣获第六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他第一时间把2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中国化学会,用于奖励全国优秀中学化学教师,鼓励他们坚守岗位,为国家的化学科学事业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者
  周其林还曾担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学院院长等职务,为南开化学的学科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其林任所长及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将元素有机合成实验室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引进先进的实验室设计理念,把以往脏、乱、味道大的有机合成实验室改造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为学生们创造了更优越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周其林任化学学院院长职务期间,积极推动人才特区建设,通过召开国际青年化学家南开论坛等方式加强海外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人才特区政策成功引进青年学术带头人18人。对教师岗位聘任和绩效考核实施全面改革,打破“职称对应相应岗位”的固有观念,使绩效考核与岗位聘任联动,建立行之有效的岗位间流动机制。主办和承办了多个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开办年度“南开化学青年教师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高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力和南开化学的知名度。实施化学伯苓班选拔和流动进出机制;开设伯苓讲座并设立基金资助他们出国进行科研训练。他注重引入和派出相结合,拓展本科生教学国际交流。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类教学建设、教学改革项目。通过举办魅力化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面向本校推免生宣讲、组织外校推免生集中面试等方式提高学院推免研究生接收数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