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南大学四项举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2020-08-26 14:08:00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坚持协同推进,着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双融合,即与人才培养工作深度融合、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首届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称号。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学校印发《西南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8个方面28项改革任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整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立正处级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牵头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工作。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建设专兼结合的创业教师队伍,定期开展专项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类创新创业奖励和扶持基金,吸引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助经费和风投基金,统筹整合“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西南大学创新创业基金”“特立创新基金”“开来创业基金”等,设立3000万元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资助学生自主创业项目。

  二是改革教育内容,夯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托学校综合学科优势,建设“1+X”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开设创新创业课程20余门。加强课程改革,探索建立跨分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课程。依托“万名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设项目,快速发展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本科学生创新创业必修课程不低于2学分,选修课程不低于10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认定为课堂学习,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竞赛活动、讲座报告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自主创业学生申请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支持自主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完善学生评价制度,修订《西南大学本科学生综合考评办法》,明确“学生在专业技能、文体竞赛、社会工作、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等方面获得一定成果”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产生一定社会效果”的情况,经学院(部)认定后可酌情加分,将创新能力考评作为综合考评的重要指标。

  三是推动实践锻炼,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体系。搭建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构建“国家级、市级、校级、院级”四级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每年立项1000余项,立项经费300余万元。组织实施重庆市雏鹰计划项目,支持重庆青少年创新工作。搭建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平台,深度整合“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竞赛资源,形成从项目到比赛,从专业到创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生态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培育平台,依托“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全力推进契机,成立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特色专业孵化中心-校级众创空间-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全链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培育体系。2015年至今孵化学生企业80余个,接受双创指导及实训实践学生近2万人次,组建2000余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与全国40多个地、市、县及30多家规模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设立西南大学(广东)研究院和西南大学(常熟)研究院,与500余家行政事业单位及1000余家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合作,成立西南大学全球校友企业联谊会。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西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20余个,聘任企业导师,探索“双导师制”推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转化。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鼓励学生赴国外名校访学和合作开展科研创新,创新创业国际交流项目每年超过30余项,参与学生1200余人。

  四是实施拔尖计划,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科技前沿,实施“西南大学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构 “1+2+N”为示范引领的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人格健全、体能优异、追求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使其成为胸怀祖国、面向世界的学界精英、商业巨子和政坛领袖。其中,“1”为拔尖人才培养,成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含弘学院,设立大文科“吴宓班”、大理科“隆平班”、创业精英“作孚班”。“2”为卓越人才培养,旨在发挥学校师范生培养和农科的优势,培养卓越教师和卓越农林人才,即“师元班”和“神农班”。“N”为创新人才培养,旨在依托学校各个优势学科、优势专业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由各专业学院负责实施,采取分段式大类培养,已设立13个院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目前,学校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学生规模达到1900余人,占学校本科生总人数5%,人才培养质量优良,升学率达55%,就业率超过96%。学校还积极探索建立交叉育人新机制,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机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