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赋能农业的浪潮中,数学建模如何助力田间地头的耕耘?近日,重庆理工大学士继书香农场迎来了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香菜、上海青、菠菜、萝卜等蔬菜长势喜人——这片“周周有采收、季季有产出”的高效农田,正成为创新实践与专业融合的生动范例,其背后凝聚的是重理工学子将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智慧结晶。

“数学建模还能应用到种田?”这看似大胆的设想,如今在重庆理工大学已成为现实。面对如何实现蔬菜持续稳定供应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难题,数学科学学院的学生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创造性地将严谨的数学建模思维引入作物种植领域。他们深入研究不同蔬菜的生长周期差异,通过精细的数据分析,建立起科学的种植周期配比模型。通过精准规划播种间隔、优化种植面积分配,并巧妙结合轮作与错峰栽种策略,成功实现了全年均衡采收的目标,显著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整体产出效益。

项目初期,数学科学学院便联合学校低碳化学协会,搭建起跨学科协作的平台。师生们对农场土壤进行了系统采样与检测分析,全面掌握了土壤的肥力状况,为后续的科学种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还综合了光照、水分等关键的环境变量,构建起作物生长地块的预测模型。这一系列数据驱动的决策,不仅为日常的田间管理提供了精准的科学依据,更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了全新的路径。这种“农艺+数学+化学”的融合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蔬菜的产量与品质,更引领了一种绿色、高效、智能的农业生产新范式。

“早上刚采摘的蔬菜,中午就送到了敬老院爷爷奶奶们的餐桌上!”谈及此次实践的意义,2024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覃渝雯表示,通过亲身参与,不仅真切体会到了数学这门学科的强大实用价值,更深刻理解了科学规划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是课堂教学所难以比拟的。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