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气候变化与极地可持续发展”的高端研讨会在广外南国商学院举行。该校极地问题研究中心汇聚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学界与业界专家,聚焦气候科学、地缘政治、传统知识保护等多领域展开深入探讨,会上首次公开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及治理新思路,为极地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论坛现场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杨惠根研究员揭示太阳风暴通过“太阳活动-大气层-海洋”传导链影响极地气候的第三路径,该发现为预测极地气候突变提供全新科学依据。南国商学院极地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兰凤教授强调北极原住民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以因纽特人冰上狩猎技术、萨米人驯鹿牧养模式为例,呼吁建立“知识-实践”双向反馈机制,以文化韧性应对气候危机。
面对北极地区日益复杂的地缘格局,同济大学夏立平教授指出大国在航道控制与资源开发上的博弈已突破传统合作框架,大连海事大学李振福教授提出需通过国际法框架下的“规则共建”,扭转“科研净土”向“战略竞技场”演变的趋势。
产学研融合方面,广州海博船务董事长蔡梅江提出“北极探险公园”构想,主张以生态旅游调和保护与开发,重点推行“天-空-冰-岸”四位一体救援网络和低碳标准。中山大学陈平教授则聚焦海洋碳汇机制,提出“三步走”对策:短期构建碳排放数据体系,中期推动碳金融创新,长期谋划全球碳市场互联。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王树春分析了俄罗斯气候政策从质疑到务实的转变,强调其在北极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平衡对中国合作的风向标意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郭培清以北欧安全格局为切入点,指出大国战略竞争已使北极航道控制权成为新的地缘焦点。提出北欧需超越传统联盟思维,探索“灵活外交+区域合作”新模式。
南国商学院副校长王铭玉教授致辞
南国商学院副校长、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兼)王铭玉教授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为跨学科、跨领域的极地研究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未来该校极地问题研究中心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科研成果向政策实践转化。此次会议为全球气候治理与极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学者的思考与方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