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ity Walk”成为年轻人探索世界的新方式,韶关学院将这一理念融入育人实践,打造了一堂“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实践感悟成长”的行走课堂。7月8日至9日,韶关学院食品学院组织90余名师生奔赴河源,在万绿湖的碧波之上、在农夫山泉的生产车间之中,开启了一场融合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行走课堂”。
7月8日,当船缓缓驶向万绿湖中央时,“湖面看不到一片垃圾,岸边没有一处排污口”,有同学惊讶地发现。师生们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仔细观察生态保护成果,学生吴晓丹感慨地说道:“以前在课本上背‘生态文明’,现在站在这里才懂,保护不是口号,是每一个人的行动。”
另一边,食品学院教师肖仔君现场教学,讲解水质检测规范。只见他拿起水样瓶,招呼学生围拢:“大家观察湖水的可见度,当天可见度为5m左右,再看取水器内是否有悬浮颗粒—— 这就是我们课堂上讲的‘天然水感官指标’。”在随后的取水体验环节,老师讲解取水流程中的科学原理,学生们则亲手操作,取到20m左右的深层湖水并进行pH检测和感官评价等一系列水质检测活动,将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海龙老师则从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导入,“同学们今天看到的不仅是检验样本,更是生态文明的‘活教材’。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们手中的水样,就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
7月9日,走进农夫山泉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让大家直观感受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质量把控。透过玻璃幕墙,学生们看到每瓶水要经过144道检测工序,所有水饮都经过log6标准无菌生产线的无菌灌装,听到企业“从不使用城市自来水”的坚守,更在与工程师的交流中明白:“工匠精神,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这种认知,让食品专业学生对“质量把控”有了超越课本的理解。
“以前在实验室做检测是为了考试,今天才明白,我们手中的移液枪关系着千万消费者的健康。”学生邓力敏在研学笔记本上写道。
在招聘宣讲会上,企业HR现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职业规划。令人惊喜的是,6名同学当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实现了“研学—认知——就业”的无缝衔接。接下来,学院会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见习”“食品分析检测实务”“饮料工艺学”等课程模块与企业生产线对接;每年选派学生进入实习基地,通过共建课程体系、共享师资资源、共研产业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从理论到技能的转化。
从自然观察到工业研学,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专业技能,更在山水间厚植了家国情怀,在企业里明确了责任担当。正如食品学院副院长肖仔君所言:“我们此次以万绿湖为课堂、以企业为教材,让学生亲身感受、亲手体验,这样课本上讲授的知识点就变成了有温度的成长体验。”
这场特殊的“City Walk”打破了校园围墙,串联起自然生态与产业实践两大课堂。参与活动的学生不禁感叹:“以前坐在课室里上理论课,现在把课搬到船上、设在生产线旁,真的是‘见一次胜过千万句’。”当教育走出校园,学校与地方资源的深度融合,不仅让学生亲眼见证“一瓶水的诞生”的全过程,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种子,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懂专业、又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通讯员 谢灵来 李丽群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