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坚持以“生态融合强创新,分类培养育英才”为发展理念,立足学科特色,构建起覆盖全员、贯穿全程、联动全域的科创育人体系,通过打造“五位一体”生态融合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化工特色的科创育人模式。
一、构建育人体系,筑牢科创培育“压舱石”
学院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构建起“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覆盖”的科创培育体系,为科创育人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打造“学院-专职团干部-专业课教师-杰出校友-科创社团”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五元共育”格局,凝聚多方育人合力;创新“3+3+3”创新创业体系,将科创教育贯穿学生四年成长周期,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培育链条;围绕“课堂教学与理论应用”“专业培养与技能竞赛”“案例分析与工程实践”三个维度,实现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双重赋能。近三年,学院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山东省就业创业研究项目5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8篇,为科创育人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二、厚植竞赛沃土,激活科创实践“动力源”
学院以学科优势为依托,以赛事活动为载体,构建多层次竞赛体系,推动科创育人成果落地见效。
以赛育人,营造浓厚氛围。依托第五轮学科评估B+学科实力及山东省“811”工程建设契机,学院连续十三年承办山东省大学生化工过程实验技能竞赛,累计承办“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北赛区竞赛”“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5项B类赛事17次,成为区域内化工类赛事的重要组织力量。每次赛事均安排学生参与筹备、裁判辅助等工作,年均吸引省内50余所高校、2000余名师生参与,通过“办赛”带动“参赛”,以高水平赛事引领育人质量提升。
分层孵化,提升竞赛实力。建立“院级-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五级竞赛孵化体系,覆盖“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化工设计大赛”等37项科创赛事。院级层面每年举办10余项学科竞赛,实现“人人参与一项竞赛”;校级层面选拔优秀项目进入“科创训练营”,配备导师进行专项指导;省级及以上层面组建“冲刺团队”,邀请行业专家、往届获奖者开展模拟答辩与项目打磨。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级A类赛事中屡获突破:“挑战杯”获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银奖1项、铜奖1项,“互联网+”获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2项,累计获国家级奖励210余项、省级奖励1100余项,获奖质量与数量均居学校前列。
育人为本,推动全面发展。科创竞赛的深入开展,有力支撑了高质量人才培养。学院组建“菁英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培育“榜样化工”“菁英学子”“先锋支部”等学风品牌,形成“比学赶超”的成长氛围。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高质量就业率超60%,考研率突破50%,其中进入“双一流”高校及重点科研院所深造的学生占比达75%;入职鲁南制药、万华化学、新和成等全国知名化工与医药企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用人单位反馈“化工学子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突出”,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打造“五位一体”平台,构建科创赋能“生态圈”
学院聚焦科创育人关键环节,搭建“政策、队伍、竞赛、企业、服务”五位一体生态融合平台,为科创工作注入多元动能。
政策平台:注入“稳定剂”,强化制度保障。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修订完善学科竞赛管理文件,确保赛事政策高效落地;对全国化工设计大赛等A类赛事一等奖团队单列2个保研名额,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每年筹措20余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保障科创成果转化。
队伍平台:注入“增速剂”,建强指导团队。创新“导师-研究生-辅导员-本科生”学习共同体模式,推动跨层级深度协作;建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育人模式,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向实践能力提升递进,构建传帮带培育链条。
竞赛平台:注入“催化剂”,拓宽参与路径。构建“A+N”学科竞赛辐射体系,以A类赛事为龙头,带动全国化工设计竞赛、生命科学大赛等N项赛事发展,实现化工、制药、制剂3个专业全覆盖;打造“金字塔”科创育人模式,做实“塔基”普及、做活“塔中”培育、做精“塔尖”突破,推动竞赛成果提质增量。
企业平台:注入“活化剂”,推动产教融合。组织“科技创新实践团”走进鲁南制药、豪迈等企业开展“汇智共赢” 名企行,开设“万华”“京博”卓越工程师校企班;实施“企业出题—导师点题—学生做题”项目化实习实训,近三年完成企业合作项目40余项;设立企业奖学金,专项支持科创项目孵化与获奖学生培育。
服务平台:注入“强心剂”,优化培育生态。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学生提供从“兴趣探索到成果产出”的全流程指导;开展“上门式”培育,深入实验室挖掘优质项目,组建A类赛事“金种子库”;举办科创之星评选等生涯月活动,打造贯穿学生成长全周期的赋能体系,全年开展双创服务活动60余场。
未来,化工学院将持续优化“五位一体”生态融合平台,聚焦“创新+工匠”双优人才培养,力争在国家级赛事中实现新突破,推动科创育人成果向更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科创育人“化工样板”。
通讯员:殷佳珞、李颖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