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未来学院”通识教育改革系列活动启幕,活动包括“学院何为:艺术-教育-社会的未来图景”国际论坛、“未来学院:GAFA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文献展”和国际工作坊。
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向前,产业形态经历着深刻变革,知识的疆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放融合。艺术教育如何超越传统的“象牙塔”模式,回应社会发展的核心命题,成为与社会同频、与公众共鸣的开放性实践,培养具备开阔的视野、融通的思维、综合的审美,开创美好未来的创造者,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正是基于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洞察与主动回应,广州美术学院在启动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一周年之际,精心策划“”未来学院”通识教育改革系列活动,以一种新的“未来主义”的勇气直面时代挑战的选择。回溯学院,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机构,联系起来的是雅典学院和稷下学宫那种兼容并蓄、打破时空界限、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理念,而“未来”则是对于学院的当下展望,以一种新的全球化视野的跨域激荡,推进传统学院教育的创新创造。
9月27日上午,“学院何为:艺术-教育-社会的未来图景”国际论坛在广美大学城校区举办。本次论坛是广州美术学院“未来学院”通识教育改革系列活动的重磅板块,汇聚了40名来自全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著名艺术机构和组织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与实践家,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文化根脉与当代价值并重的教育实践,以及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协作网络,共同勾勒“艺术-教育-社会”的共生图景。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原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康宁,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邢锋,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二级调研员邓荣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日本千叶大学原副校长渡边诚,美国当代艺术家、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学院安• 汉密尔顿,韩国科学技术院李进俊等专家学者,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院长范勃,党委副书记宋光智,副院长蔡拥华、李金水、李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华中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院校,以及媒体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学校师生等现场参与了上午的大会论坛。大会论坛由林蓝主持。
康宁发表特邀嘉宾致辞,她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比中美学科调整模式,介绍了国内高校在交叉学科建设上的探索模式与现存瓶颈,深入剖析了学科专业调整的历史逻辑与未来趋势。她认为,在人工智能颠覆性发展的今天,高校应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突破固有利益格局和路径依赖,推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治理结构同步革新,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广美的通识教育改革正是顺应时代、符合规律的宝贵探索。
林蓝代表广州美术学院向出席论坛的领导专家和嘉宾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当前高等教育正面临科技迭代、产业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多重挑战,重新审视“学院”的当代使命与形态尤为紧迫。广州美术学院全面启动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以通识改革回应时代之变,以整体性的艺术观念激活创造,以跨领域的实践融合回应社会。论坛以“学院何为”发问,希望聚集全球智慧,搭建一个汇聚智慧、碰撞思想、共谋发展的交流与探讨平台,总结改革经验,共谋未来发展,不负教育使命,为未来学院注入澎湃的思想活力。
广州美术学院、暨南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日本千叶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学院、韩国科学技术院的6位专家学者先后在国际论坛中发表主旨演讲,从多维度探讨艺术、教育与社会在未来发展中的交织关系与全新可能。
范勃——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演讲主题:《学院何为?艺术教育的未来图景》
范勃系统阐述了广州美术学院对“学院何为”的思考与实践。他首先回溯了美术学院自文艺复兴以来所具有的学术性、系统性与时代性使命。他提出了“新质艺术力”与“新域创造力”的双重概念,前者强调人的主体性、创作范式转换与价值边界拓展,后者指向空间、时间与功能维度的创造可能。他详细介绍了广美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从一年级的基础教学入手,通过“6+2”课程体系实现从知识中心向问题中心、从个体学习向协作学习、从封闭体系向开放网络的三大关键转向。他强调,面对数智时代,艺术教育不再只是审美表达,必须超越技艺传授,成为推动社会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原能力”。他呼吁全球艺术院校共同探索“艺术智性”的教育路径,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培养其跨界整合与贯通运用的能力,让学院成为未来文明的实验室和创造力的孵化器。
邢锋——暨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演讲主题:《智潮奔涌,育才未来,大学何为?》
邢锋从科技革命与国际进程双维度分析了时代变革对大学教育的挑战。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催生一场真正的教育范式革命,大学育人核心中正确的价值观、独立思考能力、开放包容态度、数字素养、艺术素养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是“不变”的基石。而在专业教育上则需以“变”应万变,主动对接科技前沿与产业需求,推进跨学科融合。他分享了暨南大学推行“大文大理”基础教学、打造学科交叉平台、采用项目式与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他认为,大学教育应授予学生一把能伴随终身的“猎枪”,而非即刻充饥的“面包”,培养其持续学习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人才在真实问题中成长。
项飙——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演讲主题:《附近位育》
项飙从人类学视角提出了“附近位育”的教育理念。他指出,当代教育面临着一个深层危机:生命经验难以分享,导致难以形成共同创造世界的感知。他将“体验”与“经验”区分开来,认为真正的原创性源于后者。针对青年一代生命经验稀薄、缺乏真实多元的社会连接的现状,他引入“经历”作为中介——即已发生但未及深度反思的开放性事件,强调教育应回归个体经验与在地关系,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信任。通过广美通识核心课程《方法与实践》案例,他说明如何通过真实项目与社会现场,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经历,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鼓励师生在真实世界的互动中共同经历、修正认知、建立共同体,使课堂成为经历与经验互相打开的场域,让教育成为有温度、有故事、有弹性的社会过程,实现“位”(寻找自身位置)与“育”(从中获得成长)的统一与连接。
渡边诚——日本千叶大学原副校长
演讲主题:《全球设计教育的未来:千叶大学“Global 7”项目》
渡边诚分享了日本千叶大学以“Global 7”为代表的设计教育项目的25年实践。他指出,未来设计教育必须突破国界、学科与文化边界,构建多元协同的全球育人网络。他强调设计教育需要周期性调整课程结构,坚持以实践为中心,并与各类组织开展广泛合作,构建“大学-海外院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机制。他详细展示了与日本、中国、韩国、欧洲等多所高校共建课程、共享资源的合作项目,注重解决真实的社会与商业议题,如社区安全、农业发展、文化创新等,旨在加强区域协作,以文化差异为创新源泉,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跨文化协作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为设计教育如何有效联动国际资源、培养未来创新人才提供了具体范例。
李进俊——韩国科学技术院教授
演讲主题:《创意人工智能:应用与批判性思维》
李进俊探讨了人工智能作为艺术创作媒介的无限可能。他通过其团队创作的多个大型公共艺术与装置项目,展示了如何将诗意、身体记忆、个人体验与技术深度融合。他认为AI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工具,其本身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用户和创造者,促使艺术成为一种连接关系、促进对话的方式。他强调,在AI时代,艺术教育应突破传统局限,拥抱技术革新,拓展边界,构建跨学科团队,激发学生在“技术-艺术-人文”交叉领域的批判力与创造力,从而探索艺术在空间、历史和时间中的新解读,在算法时代守护人类的独特性、情感性与想象力。
9月27日下午,举行了三场主题鲜明、讨论热烈的论坛单元,分别围绕“新质艺术力”“新域创造力”“新知洞察力”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更为聚焦和深入的探讨。这些讨论不仅深化了论坛主题,更从理论建构、实践路径与价值反思等多个侧面,为艺术教育的未来图景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与坚实的支撑。
同期,“未来学院:GAFA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文献展”已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展览侧重展示和观看方式的实验性、开放性与参与性,通过丰富多元的文献、教案、学生作品及过程记录,系统鲜活地呈现了广美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调整与优化的教育思路和实践路径,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可触可感的教学改革现场。理念的创新依托课程载体实现,6门核心课程共同构筑了一个从思想启蒙到实践创新的完整教育路径,它以《启智与开新》为起点,启迪学生艺术视野,激发思想活力和艺术创造力;再通过《知识与图像》系统构建艺术史知识框架,作为综合改革一年级6门核心课程中唯一贯通一整个学年的课程,以历史演进为线索,为学生们建立有关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基础知识框架与图像储备;再借《造物与创格》回到创造的本源与想象,从内容、感知、思维等维度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跨越绘画、雕塑与建筑门类,使学生体验“造物”的过程感与“创格”的完整性;《数字与体验》则直面数字时代,以数据驱动、算法逻辑、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脉络,突破学科边界的创作实践,探索全新范式的体验感知,具身智能时代的观念塑造,构建学生数字媒介的整体认知和数字艺术的创作思维;《空间与场域》聚焦于个人性空间观念与社会性场域认知,以多种媒介表达空间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探索人、身体与空间的动态关系;最终在《方法与实践》以社会、思想、实践为线索,引导学生重新学习如何观看,在方法框架中学习观看,在多元实践中体验观看,在社会现场中反思观看。
此外,国际工作坊已同步持续开展,将前沿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付诸教学实践,在国际对话、互动共创中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广美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