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五)视唱练耳考试内容、形式和评分标准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  作者:  2006-11-13  字体:  

(五)视唱练耳考试内容、形式和评分标准

1.考试目的

视唱练耳是考生的必考项。

通过对音乐听觉能力、视唱能力和音乐记忆力的测试,鉴定考生是否具备学习音乐的必备听觉条件。

2.考试内容

分为笔试与面试两个部分。

(Ⅰ)笔试部分(占75%)

(1)听音选择题

音组:分解和弦及多音组合。和弦范围在原、转位的大三、小三、减三和弦及大小七、小小七和弦内,多音组合含变化音。

音阶:范围在自然、和声、旋律三种大、小调式和民族五声、七声调式内。

和声音程:范围是八度以内的自然音程。

和弦:范围在大三、小三、减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以及大小七、小小七和弦的原位内。

旋律:单声部;调与调式范围在自然、和声、旋律三种大、小调式和民族五声、七声调式内(可带变化音)。节拍为单拍子或复拍子;节奏型包括切分、附点和三连音等,含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及其附点音符的各种组合。

(2)听音填写题

调性与调式的范围在一个升、降号以内的自然、和声、旋律三种大小调式和民族五声、七声调式内。

单音

和声音程连接:范围是八度以内的自然音程及其性质。

单个和弦:范围是大三、小三、减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及其性质;大小七、小小七和弦的原位及其性质。

节奏:节拍为二拍子或三拍子,长度为4至8小节;节奏型包括切分、附点和三连音等,含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及其附点音符的各种组合。

旋律:单声部(可带变化音);节拍为单拍子或复拍子,长度为4至8小节;节奏型包括切分、附点和三连音等,含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及其附点音符的各种组合。

(Ⅱ)面试部分(占25%)

视唱题:单声部旋律一首(五线谱或简谱)。

范围在调号为一个升降号以内的自然大、小调式,和声、旋律小调式及民族五声、七声调式内,含变化音。节拍及长度为2/4拍16小节、3/4拍10-12小节、4/4拍8小节的乐段;节奏型包括切分、附点和三连音等,含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及其附点音符的各种组合。

3.考试形式

(Ⅰ)笔试部分

考生按试题各部分要求,采用听记(听写)方式,完成播放音响给出的考试题。

(1)听音选择题:根据播放的试题音响,选择出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连续播放三遍,第一遍和第二遍前给出标准音。

(2)听音填写题:在空白小节处填写播放中没有被记录的音响,其中和声音程、和弦还要写出其名称。

①单音 连续播放两遍,每遍前给出标准音。

②和声音程连接 连续播放三遍,每遍前给出标准音。

③单个和弦 每个分别播放三遍,仅在第一遍前给出标准音。

④节奏 每条分别播放最少一遍,最多三遍。

⑤旋律 每条分别播放最少一遍,最多五遍。

(Ⅱ)面试部分

现场面试,考生视唱旋律一首,视谱即唱(无准备时间)。

视唱题由考场给出,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五线谱或简谱,选定后不得更改。当主考老师在钢琴上弹出旋律的第一个音后,考生必须马上按照试题要求,轻声地、唱名清晰地划拍或击拍视唱。

4.试卷结构和评分标准

(1)试卷结构

视唱练耳考试满分100分。

笔试部分满分75分,考试时间为40分钟。

面试部分满分25分(用五线谱视唱满分为25分,用简谱视唱满分为20分)。

笔试部分试卷结构如下:

听音选择题(25分)

其中:音组 约4分

音阶 约4分

和声音程 约4分

和弦 约4分

旋律 约9分

听音填写题(50分)

其中:单音 约5分

和声音程连接 约5分

单个和弦 约10分

节奏 约9分

旋律 约21分

(2)评分标准

笔试部分:要求用五线谱记谱,如按简谱记谱按实际得分的50%记分。

面试部分:视唱评分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音准、节奏、流畅与完整、音乐表现。

具体评分标准:

①音准、节奏、流畅与完整、音乐表现均为优良者给满分。

②音准、节奏正确、视唱完整流畅,无音乐表现的按满分的85%左右记分。

③音准、节奏正确、视唱不够完整,无音乐表现的按满分的75%左右记分。

④音准、节奏基本正确、视唱不够完整,无音乐表现的按满分的65%左右记分。

⑤音准、节奏不正确的,不能及格,根据实际情况按满分的5%-59%记分。

⑥不识谱,不能视唱的不给记分。

5.主要参考书目

《单声部视唱教程》 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上海音乐出版社

《视唱教程》 H·雷蒙恩、G·卡卢利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视唱练耳》(修订版) 许敬行 孙虹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6.题型示例

详见附录一。

 

 

来源:广东省考试中心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