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智能”到“个性赋能”:南宁教师培训构建智慧教育新范式
2025年11月,南宁市教师培训中心组织高中语文名师团队赴上林县开展“构建个性化学习新范式”系列教研活动。这是自10月送教送培活动后的深化实践,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专题讲座、课例研讨与总结提升三大环节,活动推动新范式从理念探索走向常态实践,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一、项目背景:从“输血”到“造血”的精准升级
自2018年起,南宁市教育局持续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乡村教师培训项目。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组建227个学科帮扶团队,覆盖12个县(市、区)及1个经济开发区,惠及201个乡村学校教研组、19045名乡村教师。2025年,项目在原有“三三式”送教模式基础上,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出“AI+精准帮扶”新路径,推动培训模式从“单向输送”向“双向共生”转变。
据项目负责人、南宁市教师培训中心彭品嫣老师介绍,当前乡村教师培训普遍存在“需求模糊、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此,2025年项目以“专题培训—诊断调研—送教专场—跟踪指导—总结提升”五阶段闭环设计,构建“双育型”培训体系,旨在激发乡村教师内生动力,引导其主动成长。今年项目以“AI+精准帮扶”持续升级,深度融合名优教师资源与智能技术,打造“政策引领—AI赋能—精准落地”的实施路径,从教育情怀与专业技能双维度助力乡村教师全面成长。

二、名师讲座:理念引领与实践路径并重
本次跟踪指导活动中,四位南宁市高中语文名师围绕AI赋能、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尖子生培养、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等主题,开展了多场高质量讲座。
高中语文名师团队组长蓝玉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开展教研组示范引领。她提出从“通读”到“读通”的跨越路径,引导教师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辨,强调以学生立场设计阅读活动,实现从情节梳理到思维深化的转变。在德育课题研究指导环节,蓝玉老师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框架,带领教师从校本实际出发,聚焦“五育融合”“乡土文化传承”等方向,探索科研选题与申报书撰写的实践路径。通过案例分析,她帮助教师将日常德育工作转化为可研究、可推广的课题成果。活动总结阶段,蓝玉以小说、散文、作文教学为例,展示如何通过AI工具实现学情精准诊断、资源弹性推送与过程性评价。她强调:“新范式的核心是让技术赋能师生共生,使个性化学习如呼吸般自然融入日常课堂。”

南宁十四中覃霞峰老师以《语文学习的困境与突围:项目式学习驱动下的范式重构》为题,指出在AI时代,语文教学应聚焦高阶思维培养。她分享了多个案例,强调项目式学习是让语文回归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关键路径。覃老师通过真实课堂设计,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项目,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南宁二中钟恺老师在《尖子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中,围绕知识关联、真题引领、精准辅导三大关键维度,深入分享了极具实战价值的培养策略,为尖子生培养和高三备考工作提供了清晰且可行的路径,受到参会教师广泛好评。钟老师强调,AI工具可用于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帮助教师识别学生薄弱环节,实现“靶向辅导”。

南宁市邕宁高中谢弘老师则围绕青年教师成长与AI融合教学展开两场讲座。在《精准赋能,深度护航——青年语文教师专业进阶之路》中,他指出优质课应具备文本深度、课堂美度、思想高度,强调“赛课是起点,不是终点”。在《AI+外国小说教学:让文学课堂“燃”起来》中,他展示了如何通过情感可视化、场景生成等技术,将抽象文学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温度并重”。谢老师的分享让教师们看到,AI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增强课堂感染力的催化剂。
三、同课异构:AI赋能下的课堂新样态
在“小说精准阅读”同课异构环节,上林中学李婧香老师以《精准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为题,系统梳理人物塑造六大角度,结合《祝福》等经典课文篇目,设计分层训练,体现“以考定教”理念。她的课堂注重传统精讲,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

谢弘老师则围绕高考小说“母题—主题”分析框架,借助AI工具构建“困境与抗争”“成长与救赎”等高频母题库,帮助学生突破“读不懂”“抓不住主旨”的阅读困境。他的课堂融合技术元素,通过智能分析工具实时反馈学生阅读难点,实现个性化指导。两节课分别从“传统精讲”与“技术融合”两个维度,展现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让参训教师直观感受到AI如何赋能个性化学习。

四、学校反馈:从“接地气”到“促拔高”的实效认可
上林中学副校长覃启莲表示,本次培训如逢甘霖,直击县中教育痛点,对德育管理、尖子生培养、校本研修等瓶颈问题给予了精准把脉与高位引领。她认为,活动既“接地气”,又“促拔高”,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滴灌”。覃副校长特别提到,AI技术的引入让培训内容更贴近实际教学需求,有效启发了教师的备考思路与管理智慧。

上林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冼中能代表教研组提出了后续改进计划,明确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校级微课题研究、AI技术应用及教研机制创新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他表示:“我们将把培训所得转化为常态化的教学行为与教研成果,尤其要探索AI在学情分析中的应用,让个性化学习不再停留在口号。”

上林中学教师苏亦辰在分享时谈到,此次培训使其深刻认识到教研活动必须立足于真实的学情与教学问题。他提出将通过“精准定位教研主题”“创新教研活动形式”与“实现校内多维联动”三项举措,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苏老师表示,蓝玉老师的讲座让他意识到,AI可以帮助教师更精准地识别学生需求,从而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上林城关中学教师黄冬建围绕《红楼梦》教学提出“一个核心、两条路径”的实践构想,即从“读懂情节”到“读通世界”,通过“微专题研读”和“任务驱动写作”实现教学转化。他计划利用AI工具构建阅读支架,帮助学生跨越古典文学的理解门槛。

上林县民族综合高中教师莫翠玲表示,将主动实现从“要我研”到“我要研”的转变,推动教研主题聚焦“小而精”、形式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升级,真正让教研工作落地生根。她特别赞赏谢弘老师的AI应用案例,认为技术使教研活动更加直观、可操作。

五、结语:以技术为桥,以教师为本

2025年,南宁市通过“一对一”精准帮扶项目,以名师资源为桥梁,并辅以智能技术,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协同发展。从理念引领到课堂实践,从技术赋能到教研重构,项目不仅提升了县域教师的专业能力,更激发了其内生动力与创新意识。参与教师普遍反映,通过此次活动,他们不再将AI视为遥远的概念,而是切实可用的教学伙伴。个性化学习新范式的构建,正从试点探索逐步走向规模化应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