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商院乡村振兴促进团:带着初心赴乡野,见证乡村振兴的N种可能
7月21日-24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甲木村,用青春视角捕捉乡村振兴的生动瞬间,让每一份实践都成为连接校园与乡野的温暖纽带。
在探寻怀里村古村落过程中,师生们路过村干部韦美芬家中,她先是热情地向大家介绍怀里村蛮降屯的风土人情,然后又聊起自己刚忙完的工作。她端出刚从自家菜园摘回的土黄瓜,和大家一起唠起了家常,眼角眉梢都带着丰收的喜悦,同时也把这份开心分享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一枚枚带着乡土气息的果实,作为乡村产业的缩影,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体现。

探寻怀里村古村落,摄影人:黄莉
随后,师生们前往怀里村村委,与学校派驻当地驻村第一书记召开座谈会,围绕乡村振兴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几位书记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驻村工作及各自驻地情况,甲木村第一书记宋赵榛寄语国商学子:要在实践中锚定青春坐标,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在体察国情民情中深化思想感悟,践行“目标要实、作风要实、成果要实”,让专业所学扎根基层,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收获成长与真知。

在怀里村村委召开乡村振兴主题座谈会,摄影人:陈锦芝
师生一行走进南丹县德丰水果种植基地,与基地负责人周国富夫妇围坐交流,详细了解猕猴桃产业发展历程。2009年,在政府引导下,周老板率先试种60亩猕猴桃,随后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参与,逐步做大产业,形成“一人带头、众人跟进、抱团致富”的格局,带领村民走出共同富裕之路。周老板已搭建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去年借直播拓宽了销路。交流中,王建国老师鼓励同学们发挥所长,助力种植园提升销量、延伸产业链,践行“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理念助力种植园提炼特色、站稳市场,为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出力。

与南丹县德丰水果种植基地负责人交谈,摄影人:陈宇欣
接下来,师生们继续开展主题研学,前往了阿魅手工坊,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激活了发展潜能,也能推动乡村旅游从“观光打卡”向“沉浸体验”升级,更让乡村风貌与文化品位同步升级。师生们参观了阿魅手工坊的精美手工艺品,并亲手体验了扎染制作、精细缝制了葫芦工艺品,收获了探索新知的震撼与喜悦,更在鲜活的民俗传承里,愈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力量。文创产业的发展,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让乡村在文化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焕发生机,也让更多人看见乡村振兴背后的无限可能与深厚底蕴。

在阿魅手工坊体验工艺品制作,摄影人:陈宇欣

沾染作品展示,摄影人:陈宇欣
在场师生参加“来华留学文化研学基地”在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阿魅工作坊挂牌仪式。该基地通过“文化体验+学术调研+乡村实践”模式,每年组织来华留学生深度研学。中外青年将用多语种创作内容,在短视频平台发起“白裤瑶的世界朋友圈”话题,让品牌曝光量翻倍增长。项目旨在搭建中外人文交流桥梁,推动瑶族文化国际传播,同时以文化输出带动旅游、手工艺等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国际化动能。

“来华留学文化研学基地”在阿魅工作坊正式挂牌,摄影人:陈锦芝
从怀里村土黄瓜的清甜里,尝到乡村产业的质朴生机;在驻村书记的殷切寄语中,读懂基层实干的重量;于猕猴桃园的枝叶间,看见“抱团致富”的共富图景;从阿魅手工坊的蓝靛纹样里,触摸文化传承的温度;参与“来华留学文化研学基地”项目的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国际化动能。
这场“三下乡”活动,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国商学子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在田间地头的实践里明白: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一答案,它是产业旺、文化兴、人心齐的总和,是无数的奋斗者用实干在乡土大地上写就的鲜活篇章。而青春力量的注入,让这份振兴图景更充满希望,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在一次次躬身实践中愈发清晰可及。
(作者:张婉莹 陈宇欣 来源: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