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的土壤正需要像你们一样的青年教师来耕耘。”6月20日,贵州师范大学2025届“优师计划”师范生毕业欢送会上,校长张绍东寄语“优师”毕业生:“要深深扎根于贵州基层教育的沃土,在工作岗位上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锤炼新的教学本领,提升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用扎实学识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以仁爱之心和家国情怀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2021年,教育部启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补充和培养高质量、优秀教师,从源头上改善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今年,是全国首批“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就业年。贵州师范大学2021级99名毕业生与贵州省9个地州市的中学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100%履约任教。
作为贵州省优师计划师范生主培院校,贵州师范大学成立“优师计划实验班”,通过探索学校统筹、教师教育学院集中管理和各学科专业学院联合培养,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实施“三导师制”,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创新的新型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为贵州乡村输送优质师资。
“双轨制”培养 “三导师”护航——协同育人推进“优师”优育
跨专业学习、跨学院教学、跨学校合作……在贵州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实验班”,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同时得到满足,不同专业学院的教学资源充分流动。
贵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冉源懋说,学校“优师计划实验班”涵盖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英语、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科学教育、应用心理学等十一个师范类学科专业,单一学院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寻求跨学院协同,是充分利用学校学科优势资源对优师生进行高质量培养的最优解。
“教师教育学院集中管理+专业学院联合培养”的双轨机制,是贵州师范大学突破传统师范培养框架的一次创新尝试。
实践中,教师教育学院对“优师计划”学生混合编制而成的“实验班”单独集中管理,统整校内相关部门联合研制“优师计划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各教学单位执行优师班课程计划。“优师计划”实验班实行学业双重管理模式——各专业对应学院负责优师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和考核;教师教育学院负责优师生教师教育素养的培养和考核。
解决学习生活困难、解读“优师”政策、“定制”职业规划……从进入校园开始,作为贵州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实验班职业导师,教师教育学院教师罗充将会全程介入学生的培养过程,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定位优师身份、树立从教理想。
除罗充之外,还有从各学院选聘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骨干教师担任的“学科导师”,以及从基础教育学校聘请经验丰富一线教师担任的“实践导师”,共同组成了“优师计划实验班”教学团队。
“三导师”分别从专业认同与师德养成、学科基础与前沿发展、实践教学与综合育人等三个方面,侧重性地为优师生提供针对性的学科专业学习指导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优师优育’的‘优’同样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罗充说,在专业上,会让学生更早接触新课标、新课本、新课堂,帮助学生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在素养提升上,以乡村学校实际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针对性选修课程服务未来工作,将其他专业学院的音乐、美术、体育课程作为教师素养课程,为学生今后成为班主任打好基础。
校内联动,校外协同。贵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促进教师教育课程、平台、专家等优质资源共享,与华中师范大学建立联合育人和师资交流工作机制,选送15名优师计划学生到华中师范大学开展访学;邀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指导修订了《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达标考核手册3.0》。
与花溪区教育局、铜仁市教育局、贵安新区教育局建立了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校长能力提升培训合作关系,与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开展学生培养、师资交流合作……
此外,学校依托“师元讲堂”为师范生精心打造的第二课堂,不断拓展和延伸教师教育课程的广度与深度。讲堂围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师成长等主题,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优秀校长、一线名师、教研员等,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讲座。
截至目前,“师元讲堂”已成功举办41期,凭借丰富的内容和优质的分享,成为贵州师范大学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助力优师生成长的重要窗口。
“体系化”实践 “专业化”训练——融通学科理论和实践应用
“要到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优师生姚乔兰报考“优师计划”的初心源自家乡学校对数学教师的需求更大。
岑巩县第三中学实习期间,作为实习教师,她承担了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面对一周二十多节课程,她仍然得心应手。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有趣的课堂,赢得学生的一致好评,以“优秀”的成绩,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早在2024年7月,为了帮助优师生顺利适应实习环境,教师教育学院组织了为期10天的集中实习岗前培训。邀请了多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教育情怀的中学一线教师作为指导专家,为优师学生们带来了全面而深入的培训指导。涵盖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能力、新课标解读和剖析、教学设计等内容。
“从台下听讲到站上讲台,这堂课也经过无数次打磨。”姚乔兰说,每年假期,都会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返家乡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乡村学校支教检验一年的学习成果,大一起,正式学习和训练书法、口语、表演等教学技能大二时,丰富的见习研习活动,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大三时,校外指导老师到校讲课、听课、评课,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让我们快速成长。
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姚乔兰对自己职业生涯已有清晰的规划,尽管还未到任教学校报道,她早已与学校的资深教师取得联系,通过了解学生情况、共同研讨教学方法,设计教案,更好适应岗位需求。
“技能竞赛就像照镜子,和优秀的人同台竞技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作为第五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二等奖的获得者,历史学专业优师生邱霞菲深有感触。
从第一次参加教学技能大赛成绩并不理想,到院级一等奖实现突破,到校级比赛二等奖,再到国赛摘银,四年来,各类技能竞赛见证了她成长。
邱霞菲表示,教师是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这些竞赛与未来从事的职业相关性很强,不断打磨作品和提升技能水平,也是深入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作为优师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学生先后获得了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一等奖、全国广告艺术大赛中(贵州赛区)三等奖、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荣誉。
“乡土化”课程 “数智化”赋能——教改向下扎根创新向上生长
贵州乡村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优师计划”的贵州实践,贵州师范大学多方面调研和讨论给出的答案是:确立以立足新时代,培育服务贵州地方发展的优师人才为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贵州乡村初中学校培养师德师风过硬、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教学创新、善于综合育人、强于学习发展,乐于扎根贵州乡村的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初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
贵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冉源懋表示,为了积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帮助优师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和契合定向乡镇初中就业的需要,学院结合乡村初中学校学科教学实际,在培养普通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了优师生课程培养体系。
在“乡土化”课程改革中,通过开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专题讲座》(主要含“三农”重要论述和教育重要论述)《乡村发展与教育》以及《教师口语》《书法技能》《艺术基础》等课程,提升优师生的综合素养及其未来教育的能力,以适应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大先生”的培养期待和要求,为贵州乡村振兴提供优质师资保障。
在贵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综合实训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优师生杨帅对照着AI分析结果,一步步调整讲课时的口语、表情,为他的正式教师生涯“第一讲”做充分准备。
杨帅说,作为新时代新型教师,教师口语、教学板书、硬笔书写、微课制作等是必备的教学基本技能,通过教师教育综合实训中心数智平台,我们能快速精准直观地看到自身的不足。
在“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培养中,贵州师范大学重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交叉融合,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建构数字化学习情境,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创新。目前,教师教育综合实训中心已搭建 “学生教学能力实训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平台”三大平台。
提交书写训练作品后,智能书写系统根据书写中的笔顺、线条、结构、时长等维度提供书写训练效果专项报告;数字化AI微格实训综合评价系统,实现4项基本技能、20项参数指标的自动采集、智能诊断、综合测评……在教师教育综合实训中心,学生可根据个人时间、兴趣和需要自主预约训练时间和场地,还可以借助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上教学名师远程互动。
杨帅表示,通过学校数智化平台,自己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在教学短视频、微课制作等方面的技能正是乡村学校的薄弱点,未来希望带着这些技能到任教学校,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乡村教育改革创新贡献力量。
冉源懋表示,作为首届“优师计划”毕业生,他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母校,将始终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职后着力帮助他们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难题。希望他们扎根乡村,乐学善教,将青春融入贵州乡村教育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让优师学子成为改变乡村教育面貌的星星之火。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