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分论坛“可持续发展(SDGs)十年回顾与展望——全球发展倡议的国际贡献”在贵州贵阳成功举办。论坛由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承办,国际组织代表、政商领袖、学者、各行业优秀代表及媒体伙伴等400余人参加,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十年实践成果、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路径展开深度探讨。
作为主题论坛的承办方之一,贵州师范大学校长张绍东致辞时介绍,贵州师范大学将以系统思维谋划生态文明建设,以创新驱动引领绿色发展,以开放合作汇聚各方力量,重点推进民族地区绿色教育创新工程、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建设、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三大行动”。
在推进民族地区绿色教育创新工程上,立足贵州多民族聚居与生态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创新打造“生态文明+”特色课程体系,定期组织师生深入贵州传统村落开展生态文化研学,将贵州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转化为活态教材,推动生态科普教育走深走实。在此过程中,学校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实践能力,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深入挖掘贵州各民族生态智慧,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推进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建设上,依托“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组团式”帮扶地理学、生物学学科为契机,强化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两个ESI前1%学科的支撑作用,探索建立地理学引领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特区,紧盯国家级平台打造、国家级人才引育、国家级成果培育等工作,力争使地理学进入国家“A”类学科行列,助力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学校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并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开展攻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推进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上,深化校地企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喀斯特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建立健全“研发-应用”全链条转化体系,提升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水平,助力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该校将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贵州师范大学将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咨询服务,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