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师范大学,一张从寝室到校园的“心理防护网”悄然张开,让心理育人的根系深植于每一位学生成长的沃土之中。学校聚焦机制优化、队伍锤炼、模式创新、社会服务等领域,构建覆盖“校—院—班—寝”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确保学生心理问题第一时间发现、及时干预、有效处置,切实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机制筑基,预警直达“神经末梢”
贵州师范大学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健全“校—院—班—寝”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例会制度。创新实行“清单式”管理,组建覆盖校内8个关键职能部门与25个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班,每月定期召开心理工作调度会,全面梳理进展、深入分析问题、精准部署任务。推行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下沉学院包保对接,月度任务层层分解,寝室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学院辅导员与校级心理中心紧密联动,形成预警干预的“高速通道”,让事务管理清单化、学生活动常态化、心理访谈制度化,确保学生心理问题能够第一时间被发现、及时干预、有效处置。
锤炼队伍,锻造“心育”中坚力量
依托心理学学科优势,贵州师范大学打造了一支涵盖“心理督导师—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学院辅导员—研究生朋辈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联络员”的梯队队伍,形成“专家引领、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这支队伍在“三维培训”体系下持续成长:实施专家引领工程,连续九年举办“思雅学术论坛”,邀请权威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推进骨干提升计划,每月组织心理专干进行案例督导与技能训练实训;开展全员普及工程,每学期为心理委员和寝室长开展专题培训,普及常见心理问题识别方法。近三年累计培训1.3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能力,有力支撑了四级工作体系贯通落实。
五位一体,创新育人实践格局
贵州师范大学还积极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课程体系立体化。根据学生心理成长需求,打造“必修+选修+实践”课程体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十余门课程,结合线上线下、选修与必修的方式,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实践活动品牌化。连续18年举办“5·25心理健康文化节”,组织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多彩校园跑”等活动;每年举办“心理集市”“解忧杂货铺”“欢乐星期五”等50余场特色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咨询服务精准化。构建“线上+线下”全天候服务模式,开设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并提供预约平台,年接待来访学生800余人次。
心理科普常态化。通过贵州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公众号、官方网站、视频号等平台,开展心理科普工作。近三年发布科普文章与视频1200余条,原创内容230余条,总阅读量达130万次。
预防干预体系化。建立“四级预警网络”,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完善转介机制,与医院建立绿色通道。编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手册》,开展新生心理普测,建立重点关注学生档案库。
服务社会,延伸“心育”辐射半径
立足心理学学科优势,凝聚专业力量,自2020年贵州师范大学组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探索形成“3+1”志愿服务模式,即:服务高校、服务基础教育、服务重点行业与社区,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拓展心理育人实践路径。
深耕高校育人主阵地,三年来,服务队为4万余名新生开展心理筛查,培训心理委员和寝室长逾万人次,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月、团体辅导等活动,切实推动心理育人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发展。
服务省内中小学师生,提升心理服务覆盖效能。服务队联合地方教育部门在30余所中小学设立服务基地,开展心理教师培训、心理测评与团辅活动,线上线下累计覆盖师生逾2万人。
融入重点行业与社区,服务队深入公安、戒毒所、社区等单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剧干预、婚姻家庭指导及心理科普微课,打造多样化、贴近性的心理服务实践典范。
助力乡村振兴,聚焦脱贫地区和搬迁安置点,开展百余场心理知识普及与培训,出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手册,推动农村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发展,服务覆盖群众超万人,彰显高校服务社会的时代担当。
从寝室联络员的敏锐察觉,到四级网络的快速响应;从校内课程活动的浸润滋养,到服务队将专业力量辐射城乡——贵州师范大学正以一张精心织就的“心育网”,为莘莘学子的心灵健康与人格成长提供坚实守护,深刻诠释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