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贵阳学院:2025年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建设经验交流会聚焦阳明文化融合
2025-07-14 16:44:00
贵阳学院
  2025年7月11日,由贵州省教育厅指导、贵阳学院主(承)办的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建设经验交流会在贵阳隆重开幕。会议以“阳明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建设”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省大中小学的思政课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及专家学者等80余人参会,阳明文化如何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建设成为此次经验交流会主题。

凝聚共识 | 开幕式锚定方向

  开幕式由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志玉主持。贵阳学院党委副书记赵福菓教授在欢迎辞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通过“金课”建设实现各学段内容有效衔接与资源共享。贵州省教育厅思政处二级调研员姜敏在讲话中指出,打造金课并非易事,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阳明心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新模式。

深度研讨 | 专家共话阳明文化融入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会议核心环节是四位国内知名专家的主旨报告,聚焦阳明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验教授作了题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思想道德与法治》金课”建设经验的分享。邓验从理论课堂主阵地、实践活动鲜活载体、教学研究有力抓手和社会服务机遇平台等四个维度分享了思政课教师深耕教材、深耕课堂、深耕教学、深耕思政课的坚守和创新。邓验特别强调通过科学学情分析与专题化教学设计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感染力,并通过深入研究为跨学段教学提供了系统方案。

  原贵阳学院副校长汪建初教授以《阳明文化与青少年成长、民族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链接》为题,跨学科、跨领域探讨了“知行合一”与生命观的辩证关系。他从“立志”“挖掘贵州本土比较优势”“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三个方面出发,将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人心理困境相结合,阐述了“致良知”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辩证统一的实践路径,为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建设注入本土智慧。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永胜教授在《阳明文化融入思政“金课”的三个层次》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从知识层面、方法论层面到价值观念层面的融入思路。他紧扣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坐标,提出重构学生品格培养逻辑、破解学段割裂难题、淬炼责任情怀内核的方法论,为阳明文化融入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建设提供了思路。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龚晓康教授通过解析《阳明心学的内涵与融入思政教育的多重路径》,从王阳明少年诗作和“守仁格竹”等典故入手,深入诠释“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为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建设注入深厚的“心学密码”。

成果与意义 | 本土智慧赋能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征程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与思政教育目标高度契合,是打造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本次会议通过深度理论研讨与实践经验共享,聚焦本土文化,深入挖掘阳明文化资源,在贯通学段壁垒,探索一体化建设路径,为阳明文化融入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路径。

  本次会议是贵州省贯彻落实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建设部署的关键举措,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为推进全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改革创新、提升育人实效注入了新动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