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者,转危为难!智者,转危为机!”7月13日14时30分许,贵州师范大学“香樟青年·追寻红色足迹”研学观察实践队的20多名同学从一堂有料有趣的思政课开启了为期5天的黔东南黎平研学之旅。
出发合影
在黎平会议纪念馆,黔东南州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主任、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张中俞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参观黎平会议纪念馆
张中俞以“读史使人明智”为引,深刻指出长征是一次“转危为安、变危为机”的伟大征程。他重点介绍了红军长征时在贵州召开的四次重要会议。他的课堂不止于历史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演绎。讲到红军行军的危急关头,他身体前倾,语速急促;谈到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语调又自然舒缓;谈及“长征”一词的历史渊源时,他又顺势吟诵起“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古代戍边征程与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核相勾连,让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在课堂中自然流淌,长征岁月的厚重与壮阔也随之变得可感可触。课堂上,他时而起身号召,时而穿插精炼的英文短语;恰到好处的顺口溜更是让课堂节奏张弛有度,语言鲜活灵动,课堂氛围妙趣横生。
张中俞接受同学们的提问
张中俞接受同学们的提问
师生们走出会议厅,来到黎平会议旧址,“啪嗒啪嗒”的雨声成了课堂的背景音。“黎平会议之所以被称为伟大转折的起点,核心原因在于其作为长征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会议,解决了‘往哪走’的战略方向问题,为后续的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纪念馆“伟大转折的起点”牌匾处下方,张中俞热情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当谈及黎平会议纪念馆是怎样让更多人对历史感兴趣时,他指出,“为更好吸引年轻人,一方面,我们借助了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讲好历史文化故事。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助推红色旅游发展,结合贵州资源叠加优势,推动文旅融合。”
队员听课中
张中俞老师授课
张中俞老师受聘“香樟青年·星火”宣讲团专家顾问
这堂思政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让文物成为“活教材”,让历史场景成为“活课堂”。在聆听了张中俞的讲解后,实践队队员们深受触动。
杨素琴表示:“以前在课本上读黎平会议,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但今天亲眼看到那盏马灯,听着张馆长的讲述,我真切感受到红军在艰苦环境中坚持革命的不易,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当下和平安宁生活的来之不易,由衷感恩党和国家。阮铭悦说到:“张馆长所传递的革命历史与精神深深震撼了我。革命先辈正是凭借着坚定的信仰走完了漫漫长征路。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当传承这份精神,坚守自己的信念。”
张中俞寄语同学们:“长征精神不是陈列的展品,而是要融入血脉的力量。长征精神、行之有效,继续遵照!”
课程结束后,张中俞受聘为“香樟青年·星火”宣讲团专家顾问。
文/李嘉倩 周天宇 胡琦睿 图/张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