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四维研学”锻造新时代青年成长密码:一场走心更走实的“三下乡”青春修炼——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学子以“红色铸魂+地质探秘+农耕砺行+公益暖心”构建“三下乡”育人新范式
2025-07-21 13:16:00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

  在革命圣地触摸历史脉搏,让红色记忆与青春信仰碰撞;在喀斯特山脉解码自然奥秘,让奇观变身地质课堂;在金银花田体悟农耕智慧,让田间地头响起劳动号角;在基层服务中看见责任担当,让儿童与老人的笑容点亮山乡……2025年7月,贵阳信息科技学院“红炬逐光”三下乡实践队在贵州绥阳开展了一场深度“三下乡”之旅。这支由30名跨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以“四维研学”为核心,以“沉浸式体验+反思性学习+转化式应用”为特色,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专业认知、劳动体验、社会服务有机融合,通过立体化实践让“三下乡”突破传统框架,实现青年学子认知升级,打造新时代实践育人的鲜活样本。

  红色研学铸魂:打造行走的“思政金课”

  团队精心设计了“三维一体”红色研学体系。一是历史现场教学:在遵义会议会址,从专家讲解、场景还原到小组研讨,青年学子在飞跃的思绪中深刻领会“转折之城”的历史意义,锚定自己爱党报国的初心;二是情感共鸣体验:在绥阳烈士陵园,138个墙上镌刻的姓名,化作无声的精神丰碑矗立在学子心中,队员们伫立默哀,“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思想根基在此刻融入青春血脉;三是精神传承实践:走进409“三线”军工遗址,往昔国防工业阵地的轰鸣虽已远去,但现存厂房、设备仍在诉说“三线建设”的热血岁月,学子们跟随讲解员步伐,聆听建设历史,沉浸式感悟“三线建设”精神。

  从遵义会议会址的历史回响到绥阳烈士陵园的铮铮誓言,再到409“三线”军工遗址的“螺丝钉精神”,队员们在沉浸式研学中解锁红色基因密码。实践队队长陈厅感慨道:“这次我们团队创新采用‘五个一’学习法,即一次深度参观、一次现场体会、一次主题研讨、一次心得感悟、一次成果分享,让红色教育真正入心化行,未来,我们团队全体队员必将以历史为镜,续写青年担当。”

  地质研学启智:把课堂搬进“喀斯特博物馆”

  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及红果树生态区作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已成为天然教科书,队员们走进两地,仔细观察喀斯特地貌特征,认真记录地质现象,用心感受自然神奇。

  团队开展了独具特色的“三阶式”研学。一是观察发现阶段:队员们用手机记录双河洞岩层剖面和红果树瀑布的侵蚀痕迹,记录典型地貌;二是知识构建阶段:通过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地貌成因,队员们现场进行记录,并将众多专业术语转化为生动比喻,如“钟乳石就像大地的‘年轮’”;三是教学转化阶段:团队在现场开展小组研讨,讨论如何将所见所闻设计成趣味地质教学,并建立起自己的“地质档案”。让深奥的科学知识“活”起来,帮助团队日后更好地向孩子们讲解地理知识,为乡村孩子播下探索自然的种子。

  “站在地下河畔,老师用‘大自然的雕塑师’比喻水的侵蚀作用,这个意象让我瞬间理解了抽象的地质原理。”学生夏俊表示。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为队员们日后开展科普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

  农耕研学砺行:脚下沾泥土,心中淀真情

  “土地是最诚实的老师,汗水是最好的成长剂”。在郑场镇劳动教育基地,队员们亲身参与脆李、脆桃的采摘和分拣全过程;在小关乡金银花种植基地,他们虚心向农户请教种植技巧,体验采摘的不易。从生火做饭到农产品销售,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真谛。

  在绥阳空心面非遗工坊,非遗传承人师傅为队员们揭开“细如发丝、中空透亮”的千年技艺奥秘。队员们亲身体验了“盘条-上筷-拉抻-晾晒”等几道工序,在老师傅手把手指导下,感受匠人心法,体会非遗传承的不易。

  “在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后,我也开始主动思考家乡的乡村振兴路径。”队员冉祝娟在日记中写道。这些亲身经历让学子们对劳动价值有了全新认识,也为今后开展劳动教育积累了鲜活案例。团队“体验-认知-提升”的递进式劳动教育也获得当地农户点赞。

  公益研学暖心:青春“微光”照亮山乡角落

  在绥阳县虹桥社区——一个典型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团队将公益实践与专业特长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精准化、有温度的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健康护航:在虹桥社区,队员们采用“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的方式,向社区居民重点普及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让居民在笑声中掌握健康技能。宣讲活动累计覆盖150余人次,发放传染病防治宣传手册260余份,真正让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教育赋能:在虹桥社区“童伴之家”,队员们通过“课业辅导+素质拓展”双轨模式,开设“智慧课堂”、组织“心灵绘画”,引导孩子们用色彩表达内心世界。“当我们离开时,孩子们追着问‘明年还来吗’,那一刻真切感受到了被需要的价值。”队员朱娜说。这种情感联结,正是优质教育服务的基础。

  三是敬老传情:在绥阳路爽益康养中心,队员们为老人带去了一场暖意融融的“青春音乐会”。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引发全场大合唱,赢得阵阵掌声,舞蹈《最炫民族风》吸引不少老人加入,与青年携手舞动,最后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更是让不少老人湿润了眼眶。演出结束后,队员们分组陪伴老人聊天,听他们讲述人生故事,一位红了眼眶的老人激动地说:“看到你们年轻人这么有朝气,我们放心了!”

  这场“四维研学”实践,既是贵科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更是育人模式的一次破圈尝试。当思想之基、科普之趣、劳动之美、公益之暖交织成网,绥阳的山山水水见证着:新时代的“三下乡”,正以更鲜活的姿态,书写着属于青年的时代答卷!果然,最好的教育便是发生在真实情境中!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