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天津大学对口支援贵阳学院以来,在天津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两校在互访交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为贵阳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常态互访聚合力 校地企联动拓格局
贵阳学院党委书记吕保平、校长黄营率队赴天津大学考察交流
天津大学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将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扎实推进。两校建立了常态化、高规格的互访机制,校领导层面已开展十余次正式互访,精准对接需求,高效推动落实。2025年上半年,贵阳学院党委书记吕保平、校长黄营、党委副书记马力等校领导带队赴天津大学深入交流,天津大学校党委书记杨贤金、校长柴立元(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领导亲自参与研讨,围绕干部挂职、学位点培育、学科建设、科研协同等年度重点任务达成重要共识。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到贵阳学院调研座谈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党委副书记雷鸣,副校长郑刚、王天友等领导多次亲临贵阳学院指导工作。在天津大学的示范引领下,两校中层干部和学科骨干高频互动,形成了“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浓厚帮扶氛围。合作格局持续拓展,贵阳市科学技术局、云天化集团、中科云智控股集团等单位积极参与,构建起“校地企协同、共谋发展”的良好生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刘丛强教授受邀到贵阳学院开展专题讲座
双向挂职促提升 人才交流添活力
天津大学选派精兵强将支援贵阳学院建设是帮扶的关键举措。自2023年以来,天津大学精心选派智能与计算学部张加万教授挂职贵阳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郭晓杰教授挂职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杨嘉琛教授、于海涛副教授分别挂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余黎明教授挂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深度参与贵阳学院的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经验。
贵阳学院教师到天津大学跟岗学习
同时,天津大学为贵阳学院干部教师成长提供了宝贵平台。截至2025年7月,贵阳学院已累计选派23名干部、22名青年教师赴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合作办、研究生院、团委等部门及对应学院跟岗学习。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实践,有效提升了贵阳学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为贵阳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强劲活力。
人才培养结硕果 学科建设攀新高
在人才培养领域,两校创新机制,实现“上下联动”突破。师资培养实现突破。2025年贵阳学院申报定向博士10人,成功获批学术博士4名、专业博士2名;自2023年起,天津大学已招收14名贵阳学院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覆盖经管、数学、机械等多个学科。依托云端学术社区与实验资源共享,在职教师实现“教研相长”,目前已有4位教师完成课程学习并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本科生联合培养不断深化。
自2022年9月启动计划以来,已有5名贵阳学院本科生通过课程对接、学分互认机制,赴天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沉浸式学习,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交叉学科。两校还联合举办“可持续发展与全球能力”在线学习、“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起跨校交流的广阔平台,拓宽了学生视野。
科研协同破难题 平台建设显担当
聚焦贵州省、贵阳市产业发展需求,两校联合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成果丰硕。平台建设实现飞跃:在挂职副校长张加万教授的带领下,贵阳学院牵头,联合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大学、云景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贵州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全省重点实验室”于2024年获省科技厅批准立项,立足贵州文旅资源优势,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开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研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天津大学何芳教授团队与贵阳学院罗军教授团队合作,面向贵州省航空产业需求开展的“临近空间飞行器红外隐身、电磁防护一体化气凝胶复合材料”研究,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2025年,贵阳学院古训老师与天津大学高忠科老师联合申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矿区无人机智能监测技术研究》项目,同样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创新模式增动能 亮点纷呈谱新篇
合作中探索的一系列创新模式成为发展的“助推器”。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贵阳学院在天津大学支持下成功举办2024、2025年度“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天津大学创新构建“1+2”支援模式(由天津大学选派 1 名专家挂职校级领导、2名学科专家挂职专业学院领导),联动“校领导+学科专家”双轮驱动,为贵阳学院学科建设与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师资培养开启数字化新范式,通过博士定向培养计划与云端学术共同体联动,14名博士专项名额覆盖重点学科,实现教师教研协同发展;科研协同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科研平台与项目攻关齐头并进,为区域发展贡献“高校智慧”。
展望未来,贵阳学院将倍加珍惜天津大学的深情厚谊和无私帮扶,持续深化对口支援合作,以既有成果为基础,以创新为驱动,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为贵州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