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7-27 12:04:00

  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期间,7月25-26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贵州民族大学和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会议)于贵阳成功举办。会议以“全球协同·教育创新——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主题,中国、东盟国家及其他国家的教育部门领导、高等院校领导、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业人员,以及国际组织代表等近200位中外嘉宾,就相关主题交流互鉴,共聚国际化人才培养合力。

会议现场

  7月25日,在会议开幕式环节,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白震,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崔海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柬埔寨国家办事处驻地副代表Shakeel Ahmad,柬埔寨皇家科学院院长代表、秘书长YANG Peou致辞。

  于长学指出,人才在深化全球交流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正日益成为世界多国和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他倡议,各方要深化“协同”,共筑开放联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格局;聚焦“创新”,探索适应时代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面向未来”,构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生态,通过更加务实高效的行动,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

  白震指出,中国与东盟国家持续加强深化教育、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他倡议,各方要进一步深化教育国际交流,携手推进合作落地;进一步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共同探索培养路径;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保障,协同推动举措见效。他表示,贵州省愿与各方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各领域中外人文交流,携手深化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其他各国的民心相亲、务实合作。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白震

  崔海洋指出,当前,教育作为文明传承的纽带与创新的引擎,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唯有全球协同,方能凝聚跨越山海的磅礴力量;唯有教育创新,才能点亮通向未来的智慧星火。他认为,教育创新需要坚持数字教育,无界融合;坚持文化互鉴,美美与共;坚持科教协同,知行合一。各方要共筑智慧教育新平台;共培青年领袖新力量;共研区域发展新方案。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崔海洋

  YANG Peou表示,全球协作与教育创新是培养人才的基石,有助于学生获得在当今世界中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他认为,可持续发展议程能否成功,取决于各方能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协同合作。各方要进一步深化合作、释放潜力,让教育超越国界,共同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院长代表、秘书长YANG Peou

  Shakeel Ahmad表示,高校在应对当前社会面临的变革和挑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建立更加包容、创新、有韧性的高等教育体系。国际组织在高校国际合作中发挥着连接者、催化者、召集者的作用。他倡议,学校要将研究主题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联合国的重点工作相对接;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现实问题;并与国际组织共同设计契合学校与全球发展的项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柬埔寨国家办事处驻地副代表Shakeel Ahmad

  在主旨报告环节,围绕“全球教育变革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共建开放、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生态”这一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教育部门主任苗逢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校长Hasan Mandal、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孙中雯、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张泽松、香港理工大学助理副校长 Geoffrey Q. P. Shen和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

  7个报告对全球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之道、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能力发展、未来人才所需的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地方实践、数字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诸多务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与思考。项目服务单位中科浩博总裁孙中雯指出,高层次项目是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设立并组织实施,在中心统筹、专家指导、校企共建的模式下,多方形成合力,旨在助力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事务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也为有志于学术探索和有较高升学、生涯发展目标的同学们,搭建一个汇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和经济便捷教育服务的卓越平台。

  她强调,高层次项目正是一次“共建开放、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生态”的生动实践。5年来,大家合力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已有389所高校近46万名师生参与到项目中,助力了中国高校涵养土壤,培养了更多国际组织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主旨报告环节

  在圆桌对话环节,科大讯飞高等教育事业部咨询总监李礼和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以下简称高层次项目)专家、中国报关协会会长朱高章分别担任两场对话的主持人,与对话嘉宾围绕“‘交流互鉴 携手共进’: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和“‘需求引领 创新驱动’: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进行了交流。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曹叠峰,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赵德荣,高层次项目专家、同济大学顾问教授王之佳,地球宪章国际中国中心执行理事长方虹,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区域教师科学教育质量提升中心区域教育计划科学培训部门负责人Rizwan Darmawan,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国家高等教育研究院主任、院长Thien Lei Mee,华侨大学副校长王秀勇,广西大学副校长肖建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前教育副院长、伦敦大学学院药物生物化学教授Michael Munday,东北林业大学奥林学院兼海南国际学院院长刘志明,亚马逊云科技教育行业合作总监刘东屏,高层次项目专家、陕西省教育厅原二级巡视员孙建宁参与对话。

圆桌对话环节

  对话嘉宾结合本国或本地区情况、自身单位及工作经验,就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意义、具体要求、方法途径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并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与项目等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

  高层次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浦跃朴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层次高、吸引力强,环节丰富、受到广泛关注,且内容务实、交流深入。通过会议交流,参会人员就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意义达成了共识,进一步明确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含义,并探讨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路径。会后,各方可在会议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高层次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浦跃朴

  7月26日,会议继续组织了高层次项目说明会和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一校一策”专家指导会,搭建交流平台,为高校提供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方案。安徽师范大学、昆明医科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和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在项目说明会上与项目服务单位签署高层次项目合作协议,来自全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20所高校报名参加专家指导会。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有助于推动各方携手并肩,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更加务实高效的行动,共同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