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三下乡|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银龄皓齿”先锋队走进滇南乡村,守护老年口腔健康
2025-08-19 16:54:00
遵义医科大学
  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响应“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7月30日至8月1日,西庄政府与共青团云南省建水县委联合红河州中医医院、西庄镇卫生院、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口腔医学系“银龄皓齿”先锋队,深入建水县西庄镇荒地村等地开展“关爱银龄 健康守护”义诊活动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当地老年群体因高频食用酸甜石榴、酸腌菜引发的口腔健康问题,通过义诊科普、精准调研及酸食文化溯源,为民族地区老年人口腔健康贡献青春力量。
义诊入村送健康,科普润心解疑惑
  “阿嬢,您看这个模型,刷牙要顺着牙缝上下刷,才能清洁到位……”7月30日,在荒地村的户外,先锋队员与老人促膝而坐,手持牙齿模型,耐心地向围坐的老人们演示正确的刷牙方法和牙线使用方式。针对当地老年人普遍喜食酸石榴、酸腌菜等特色饮食的习惯,队员们系统普及了酸性食物对牙釉质的影响、口腔常见疾病的预防要点等知识,并给予了科学的饮食建议,有效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口腔健康认知水平。
图为先锋队队员利用牙齿模型为村民演示正确刷牙方法。杨雅兰 供图
  “这些娃娃讲呐太清楚了,我这老牙疼了好些年,今天才知道是酸菜吃多了伤牙!”“哦莫,原来要这样刷牙。”前来咨询的老人感慨道。此次“关爱银龄 健康守护”义诊活动,通过与当地医疗机构协作,将专业口腔服务送至村民“家门口”,帮助当地老人更好地理解了口腔健康知识。
数据采集明需求,科学干预有方向
  除联合义诊外,先锋队还开展了针对老年人口腔健康的专项调研。队员们顶着烈日穿梭于村巷,发放并回收问卷200余份,并辅以方言访谈,收集老年群体的酸食摄入量、牙周病认知水平及日常清洁习惯等数据。
图为先锋队员进行方言访谈并收集问卷数据。尹博雅 供图
  调查发现,超七成老人每日摄入酸食频次较高,六成以上未意识到酸食与牙病的关系,规范刷牙掌握率不足四成。这些数据为后续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地方卫生部门制定老年人口腔保健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探访酸食溯本源,文化健康两相融
  为深入理解饮食文化对健康的影响根源,先锋队走访了建水西门豆腐工坊和特色酸汤萝卜制作工坊。西门豆腐工坊内,氤氲的蒸汽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酸香。在工坊老板的讲解下,队员们好奇地观察着“酸浆点卤”这一传统工艺。“点豆腐的灵魂就是这酸浆,取自我们建水有名的大板井。井水好,含特有的矿物质,点出来的豆腐才又嫩又鲜,带着这股子自然的酸香。”师傅舀起一勺琥珀色的酸浆解释道。在另一处特色酸汤萝卜制作工坊,队员们详细记录了“三日发酵七日成酸”的传统流程。
图为先锋队员在特色酸汤萝卜制作工坊了解传统酸汤萝卜制作工艺。李璟翔 供图
  队员们在调研笔记中写下思考:健康干预不能脱离地方饮食文化,既要尊重传统,也要用科学方法引导改良,如建议控制酸食频率、餐后漱口等。这一文化与健康结合的探索,为改善民族地区居民口腔健康提供了新视角。
青年担当绘蓝图,持续行动见长效
  指导教师表示,本次建水之行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将专业知识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是提升基层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团队在实践中积累了调研方法、科普技巧与沟通经验,也探索出一条传统酸食文化区兼顾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的口腔健康推广路径。
  未来,先锋队将持续深入基层,开展定期义诊、口腔健康宣教和文化融合推广活动,让“健康中国”的理念在滇南红土地上落地生根,为提升民族地区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先锋队成员与当地老人、工作人员在荒地村的合影留念。郑雅萍 供图
  (通讯员 李小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