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遵义医科大学“银龄皓齿”先锋队:青春践使命 守护乡村银龄口腔健康
2025-08-19 17:09:00
遵义医科大学
  为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号召,填补民族地区老年人口腔健康服务空白,7月30日至8月5日,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口腔医学系“银龄皓齿”先锋队,联合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政府、共青团建水县委等多方力量,在西庄镇荒地村等地开展为期7天的“酸蚀解码,颐齿安康”建水老年口腔健康促进项目。这支青年队伍以“实地调研+宣教科普+文化溯源”为路径,用专业服务与真诚关怀,为乡村老人筑起口腔健康防线,让健康中国的温暖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
驻点服务:把健康“搬”到老人家门口
  每天天刚亮,西庄镇卫生院的院子里就热闹起来。队员们顶着晨露搬桌椅、搭帐篷,将口腔模型摆好,把印着刷牙步骤的宣传手册分类摞齐——为的是让早起赶来的老人,不用多等就能享受到服务。7月31日上午8点,第一位村民走进帐篷,她攥着衣角,右手一直捂着右侧脸颊,声音带着隐忍的疼:“后槽牙疼了大半年,总以为是上火,疼得厉害就含口凉水,没想到越来越重。”队员们立刻围过来,轻轻翻开她的口腔,发现右下第二磨牙已经黑烂了大半,周围牙龈肿得发亮。
  这样的场景在驻点服务中很常见。队员们早已形成默契分工:登记信息的队员会把老人的年龄、既往病史仔细记在表格上,还不忘提醒“检查时别紧张,我们动作很轻”;做口腔检查的队员握着探针,每碰到一颗牙齿都会轻声询问“这里疼不疼”;负责宣教的队员则蹲在老人身边,指着放大版牙齿模型讲解:“您看这颗‘坏牙’,就像家里放坏的苹果,刚开始只是表面一个小洞,不管它就会烂到芯里,到时候疼得更厉害,还得拔牙。”老人们听得认真,有的还会伸手摸摸模型,把“要及时看牙”的叮嘱记在心里。

图为当地居民与队员交流自身口腔既往病史。陈诺 供图
入户走访:摸清藏在生活里的健康隐患
  8月1日,队员们带着问卷和检测工具,走进荒地村挨家探访。刚进一位72岁老人的家,就看到堂屋桌上摆着刚腌好的酸萝卜,墙角的坛子里泡着满满一坛酸石榴。“我们这儿人爱吃酸,顿顿都得就着酸腌菜,石榴熟了更是当饭吃。”老人笑着张开嘴,几颗门牙表面坑坑洼洼,牙釉质被腐蚀得发黄,有的地方还缺了小块。
图为当地居民家中自己制作的酸梨。陈诗韵 供图
  队员杨雅兰拿出pH试纸,蘸了一点酸腌菜的汤汁,试纸瞬间变成深红色。“您看,这说明腌菜酸度特别高,长期吃会像酸雨腐蚀石头一样,把牙齿表面的保护层‘吃掉’,牙齿就会变得敏感,还容易长虫牙。”她一边说,一边把印着“少吃酸食后及时漱口”的宣传手册递到老人手里。走访中,队员们还发现一个普遍问题:近八成老人有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的牙周问题,三成以上是重度牙周炎,不少老人因为缺牙,只能吃软烂的粥饭,连嚼个青菜都费劲。
  面对部分少数民族老人听不懂普通话的难题,队员们提前跟当地卫生院的同事学了简单方言,比如把“少吃酸的”说成“少嚼酸东西”;还画了图文问卷,问“一天吃几次酸食”时,就指着问卷上“1次”“2次”的图画,再配合“吃饭”的手势,老人们很快就能明白,纷纷用手指着选项回应。
图为队员通过方言访谈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日常口腔护理习惯。李小珊 供图
青春担当:让健康中国在基层落地生根
  7天的实践虽然短暂,但队员们收获的不仅是一份份调研数据,更是老人们脸上逐渐舒展的笑容。先锋队队长李璟翔说:“之前只在课本上学过老年人口腔问题多,到了基层才知道,很多老人不是不想看牙,而是缺知识、缺渠道。我们来这一趟,不仅要给他们做检查、讲知识,更要让他们知道,有人在关心他们的健康。”
  这次活动,既是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的过程,更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践行。队员们不仅为当地老人建立了简易口腔健康档案,还把收集到的“饮食习惯影响口腔健康”“语言障碍导致健康知识普及难”等问题,整理成建议反馈给当地卫生院。未来,“银龄皓齿”先锋队还计划把这次的经验整理成科普资料,通过当地政府和卫生院,持续为乡村老人提供口腔健康指导——用青春的脚步,让“老有所健”的美好愿景,在更多乡村开花结果。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留恋。李璟翔 供图
  (通讯员 杨雅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