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党建铸师魂 匠心润桃李——写在中国共产党贵州师范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
2025-09-24 17:54:00
贵州师范大学

  五年来,贵州师范大学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集成电路从零起步,成为贵州新兴的“芯力量”;新增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博士学位授权点从个位数到十位数的突破。

  科研强校战略深入推进,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科研经费增至1.38亿元,专利授权数从605项增至1546项;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2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83篇,贵州师范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Cell》发表重大研究成果。

  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及荣誉称号120余人次,引进人才263名,专职教师的博士占比从36.07%提高到51.2%。

  自中国共产党贵州师范大学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立德树人、综合实力、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绩。展望未来,贵州师范大学将坚守大学本位、师范定位、贵州区位,按照“主业+特色”的办学思路,奋力建成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区域高水平大学。

  守初心,党建引领谱新篇

  过去五年,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学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持续优化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先后组织开展5轮校内巡察,覆盖24个基层党委(党总支),不断强化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组织开展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各项任务落实等,不断提升全校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办学治校正确方向。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贯彻执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创新构建“五学联动”机制(党委领学、支部促学、党员自学、专家导学、实践研学),开展基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交叉列席旁听,进一步推动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深入推进学校“五级书记抓党建”“十二项任务”落实、积极实施党建领航“3+1”行动并取得实效,获全国、全省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项目4个,全国、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团队各1个,全国高校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个;开展党员干部培训100余期次,覆盖面达6万余人次,发展党员7980名。创新实施“党建+重大任务”工作机制,推动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学科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实效。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两个责任”不断压紧压实,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机制不断完善,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更加巩固。

  传薪火,立德树人润桃李

  过去五年,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不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何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心坎,直达学生心灵深处?在教学实践中,贵师大一直进行改革创新。为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通,2021年初,贵州师范大学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要求全校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课程考试和教学评价各环节,到2025年建成课程思政2.0体系,推动学校建成引领全省、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课程思政示范高校。

  五年来,贵师大思政工作体系实现创新升级。通过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体系,学校成功立项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1项,并入选全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同时,4个二级学院也获批试点标杆院(系)。思政育人品牌效应也逐渐彰显。打造“薪火相传·理响师大”“香樟青年”等宣讲品牌,培育“星火宣讲团”“青春故事会”“学术之星”“创新之星”等特色项目。

贵州师范大学2025年学校全面从严治党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

贵州师范大学2025年教师节表彰大会暨首届“香樟教学节”开幕式之教育家精神宣讲《薪火相传,理响师大》

  各类高水平科创大赛、体育竞赛等,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尺。第十九届亚运会上,贵师大健儿勇夺4金1银,创贵州高校历史最佳战绩;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贵师大参赛学子荣获特等奖,创造了学校参加“挑战杯”赛事以来最好成绩;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上,贵师大学子王毅炜同学荣获就业赛道本科生组全国金奖,实现贵州省本赛道金奖“零”的突破。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贵师大参赛学子们共斩获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2项,实现学校在该赛事上“0”的突破。第32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体操男子跳马决赛中,贵师大学子陈治龙荣获金牌。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贵师大学生在各类高水平科创竞赛、学业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414项,获得国际级、国家级体育竞赛奖项490项。

  五年来,贵师大校风学风建设再迈新台阶。贵师大2021级生物技术班传来喜讯:全班49名学生,在202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31人成功“上岸”,考研录取率达61.22%。生命科学学院涌现4间“学霸寝室”、16人集体上岸。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贵师大优良校风学风的熏陶以及同学们不懈的努力。

  润物细无声,优良校风学风深刻影响着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2021年,贵师大成立“优师计划实验班”,通过探索学校统筹、教师教育学院集中管理和各学科专业学院联合培养,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实施“三导师制”,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创新的新型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为贵州乡村输送优质师资。首届毕业生与全省9个地州市中学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100%履约任教。同时,学校建立的“人工智能华为班”“南仁东班”“致新班”等特色人才培养实验区,五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各种授权专利60项。

  筑根基,守正创新续华章

  过去五年,学校党委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把学科、师资与科研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实现内涵式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贵师大天文学科一年一个台阶,取得突破性进展:2018年天文本科专业招生,次年入选“国家一流”;2020,“南仁东班”开班,同年获批天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22年获批天文大数据与计算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2024年获批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5年来,贵师大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兴学科,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实现博士学位授权点从个位数到十位数的突破;“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新增哲学、天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密码等硕士点19个,更好地服务贵州产业发展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毕津顺教授“加盟”贵师大后,短短两年内,搭建科研平台、汇聚顶尖团队、突破技术壁垒,在黔中大地书写一段“芯”火燎原的创新故事:2023年6月,贵师大从零起步,成立集成电路研究院,快速组建科研团队;2023年10月,贵师大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3年度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创业成果奖一等奖;2024年10月,贵师大牵头发起成立贵州省集成电路学会……五年来,贵师大通过实施“年薪制”“拔尖人才振兴计划”“重点人才倍增计划”等,加大中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学校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委联系专家等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及荣誉称号120余人次,选派161名教师到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访学进修,引进人才263名,专职教师中博士占比从36.07%提高到51.2%。

  五年来,贵师大科研强校战略深入推进,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依托FAST,科研团队开发分布式脉冲星搜索计算软件系统、脉冲星候选体筛选软件系统,开展FAST天文大数据处理,发现新脉冲星20颗;依托贵州省电子元器件省级实验室,积极建设贵州省特种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中试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参与建设“国家未来网络”工程贵州主节点,为实时从贵阳向北京传输FAST数据提供通信保障;科研团队还为全省高速公路676个收费站联网征收通行费提供收费标准,为23家联网高速公路运营单位拆分结算,提供基础拆分标准数据,保障了贵州省通车里程8784公里的联网收费费额计算工作。

  贵师大“西南地区中高层大气动力学特性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立足自主研发,将建设国内探测能力最强的中层顶大气风场无线电探测设备,使贵州省首次具备临近空间风场探测能力,有望填补国家大科学工程在贵州区域的观测空白,形成覆盖我国西南中低纬地区的临近空间环境监测能力。

  贵师大科研经费从0.89亿元增至1.38亿元,专利授权数从605项增至154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99项,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37项。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语委“中国-东盟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喀斯特地区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3个,全省重点实验室、省级科研平台9个。学术影响力也持续扩大,五年来贵师大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2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83篇。

  广交友,共探发展新路径

  过去五年,加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学科、科研、师资等方面战略合作,也是贵师大党委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2020年,贵师大与陕西师范大学签署教师教育校际合作协议,双方在共建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领域开展合作。

  2022年,贵师大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同签订框架协议,双方共建“乡村教师发展研究院”,探索粤黔乡村教师发展研究、基础教育合作新范式;同年6月,贵州师范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签署合作协议,三家高校将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合作共建“双碳”研究院;6月27日,贵师大与武汉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进部属高校结对帮扶贵州地方高校发展。同年7月,贵师大与厦门大学签署新一轮对口支援合作协议,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4年底,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省外高水平大学帮扶贵州省相关学科建设工作,以提升贵州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贵师大生物学学科、地理学学科入选帮扶项目,并争取到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专家团队对贵师大生物学学科、地理学学科实施帮扶。其中,武汉大学帮扶团队通过深入调研提出“1+5生物学提质计划”——通过2025年1年的帮扶,在2026年第六轮学科评估中实现提档升级。再通过5年的建设,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院士工作站,到2030年进入到B类学科行列。9月3日,在团队帮扶下,科研成果在《Cell》刊发,这不仅是贵师大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CNS(即Cell、Nature、Science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重大研究成果,也是省外高水平高校帮扶贵州高校的标志性成果。

  作为贵州省师范院校的龙头,近年来贵师大还充分发挥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培养优势,积极开展20个方向的教育硕士培养,并与省内的贵州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等7所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教育硕士,与2所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助力贵州乡村教育振兴。

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毕津顺教授在与学生交流

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学团队负责人孙蒙祥教授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

  重返哺,社会声誉渐彰显

  过去五年,学校党委始终将服务国家和贵州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社会声誉和贡献度显著增强。

  五年来,贵师大深化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致力传播中国文化,2024年贵州省在大洋洲的首家孔子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基里巴斯孔子学院授牌;涉外办学规模持续增长,获批“产教融合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拓展海外高校“朋友圈”,牵头成立“中国—东盟研究生教育联盟”,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国一东盟千校携手计划”项目学校,加入“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中俄语言教育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

  五年来,贵师大还全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后选派42名赴石阡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成立蔬菜、水果、刺梨等8个“生态农业专班”,派79名科技特派员围绕“一村一品”开展产业帮扶。加大辣椒收获机、刺梨采收机等贵州山地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力度,先后在龙里、关岭等地推广2000亩。改良培育荞麦品种,先后在毕节等地推广175万亩,帮助农民增收2.5亿元;参与79个县脱贫攻坚后评估工作;依托“贵州茶云数据平台”整合茶科基因资源,支撑贵州茶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科研团队通过高山杜鹃花期调控技术延长旅游旺季,带动区域近2000户实现精准脱贫,让生态资源变成振兴乡村的源动力。

  五年来,贵师大发挥学校科研优势,服务贵州大生态。石漠化综合治理科研团队在花江大峡谷摸索治愈“生态癌症”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已经在贵州镇宁、紫云、册亨等55个县市和重庆、广西、云南等10余县市进行工程化推广运用;研发的喀斯特山区雷达遥感农情监测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支撑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通过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方式实施生态保护,也是学校科研团队的努力方向。目前该成果应用已辐射全国。贵师大科研团队成员参与编制的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状况报告,所编制的技术支撑材料获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参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于2024年7月申遗成功;参与贵州省双河洞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今年5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石漠化综合治理贵州师范大学周忠发教授科研团队

  与此同时,贵师大科研团队通过科研攻关,形成一套“外部营养盐控制-内部生境结构优化-水华风险应急处置”,解决高原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保障500万居民饮水安全。在贵州20余座水库推广运用,保障近500万居民的饮水安全。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究,还研制出生态河岸构建技术与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为广大农村低成本处理生活污水开辟一条新路。科研团队还成功研发出“酱香型白酒废水低成本驱动赤泥土壤化”关键技术,破解了赤泥堆存的世界性难题,还打通了铝工业与白酒产业废水循环利用的闭环,为赤泥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提供独具贵州特色的解决方案。

  五年来,贵师大还构建多元化基础教育支持网络。持续做好“国培计划”等,每年服务乡村学校骨干教师5000余人次。贵师大附属学校(幼小初高)办学成绩、社会影响力、品牌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成立基础教育研究院统筹校内外资源支持附属学校办学;贵州师范大学宝山幼儿园顺利完成省级二类示范园复评;贵州师范大学贵安附属幼儿园完成省级示范园(三类)第一次评估;贵州师范大学贵安附属小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安附属初级中学获评贵阳市义务教育公办强校“品质校”;2023年,成立贵州师范大学云岩实验中学,短短两年内初中部进入云岩区第一梯队、高中部特色办学实力也逐步彰显;2025年,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获评省级一类示范性普通高中,让这所百廿附中再添荣光!整合跨院校、协同大中小学校,在省教育厅支持下牵头构建全省语文、数学、生物、地理等9个学科共同体,稳步推进全省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更好服务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持续用好在全省11所乡镇中小学建成的“5G+乡村教育”实验室,让乡镇学校的孩子在“家门口”共享优质教育。

  辉煌成绩来之不易,未来发展前景更加可期!

  贵州师范大学发展新蓝图已经绘就!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发展事项落地见效,奋力建成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区域高水平大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