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贵州师范大学打造黔中人才高地:人才“磁场”激活发展“引擎”
2025-10-13 10:35:00
贵州师范大学

  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新增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博士学位授权点从个位数到十位数的突破。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138项,同比增长4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总数75项,其中2024年获批28项,排名全国第43位,立项数和立项排名均为历史最高;学校科研总项目经费达3.2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自然科学科研经费连续两年突破1亿元。

  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自然科学领域,学校在top1区论文总数达118篇,同比增长103%;社会科学领域,学校在《人民日报》等“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27篇,同比增长212%;首次以贵州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重大研究成果,打破学校历史。

  一系列跃升的背后,是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以强有力举措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机制创新、平台赋能、暖心服务“三驾马车”,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近三年学校累计引进182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其中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40人,推动学校在科研突破、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机制创新: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关键和第一资源。

  一直以来,贵师大始终将人才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最突出位置,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使人才成为推动学校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用人单位主体作用的人才工作格局。

  人才引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此,贵师大精心构筑“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聚焦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打出政策“组合拳”,先后制定、修订《协议工资制实施办法》《博士引进“一人一议一策”实施方案》等制度,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政策,让“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贵师大发布《拔尖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通过“分类培育、精准施策”培育模式,贵师大将人才细分为“杰出人才”“学术骨干”“学术新秀”,有针对性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开发人才发展潜能,力争培育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中青年拔尖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拔尖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贵师大还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和水平,投入引才总经费近9000万元,通过“政策+服务”双轮驱动,实现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优才卡办理等暖心服务全覆盖,让人才潜心教学科研。

  平台聚才:打造“三位一体”引才矩阵

  近年来,贵师大还聚焦学科建设,创新引才路径,打造平台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三位一体”的多元聚才引才矩阵。

  贵师大不断强化“平台引才”工作机制,连续13年深度参与贵州人才博览会;同步开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大学“引才专线”,打造“常态化+专场化”引才矩阵,将由校领导组队赴省外高水平大学开展专项引才活动。通过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全方位展现引才待遇、发展环境等比较优势,并坚持“走出去”,到全国名校上门引才,持续扩大“人才磁场”辐射半径,推动人才引进工作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近三年贵师大累计引进182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其中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40人;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159人,占引进博士的88%。

贵州师范大学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团队负责人肖硕正在办公。

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毕津顺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武汉大学帮扶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学团队老师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

武汉大学帮扶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学团队老师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

  贵师大还不断完善“以才引才”工作机制,通过领军人才带动,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磁吸效应。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毕津顺教授入职贵师大后,主导筹建省内首个高校集成电路研究院。2024年,集成电路研究院联合企业共建“贵州省电子元器件与材料实验室”,为做大做强贵州电子信息产业装上“硬核引擎”。在培养专业化高水平人才队伍上,毕津顺也不遗余力,通过“平台引才”“以才引才”双轮驱动,快速组建一支10余人的科研团队,其中包含4名国家级人才、省级优秀青年人才。“目前集成电路研究院培养中的在校研究生就有30余人。”毕津顺表示,未来5年内将加快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科研教师,提升培育学生水平,争取将教师团队扩充到30人、在校研究生突破100人。

  聚焦高可靠智能芯片、抗辐射加固技术等“卡脖子”难题,毕津顺教授团队实现重大突破——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存储器芯片技术”斩获2023年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创业成果奖一等奖。这也是贵州师范大学首次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奖励,标志着贵州省集成电路领域的重大突破。同时,贵师大集成电路研究院牵头发起成立贵州省集成电路学会,整合全省高校、院所和企业等23家单位,作为全国第3家省级集成电路学会,积极推动贵州省集成电路领域全链条的产业发展,推动贵州从“跟跑”向“并跑”跃升。

  借助省外高水平大学帮扶贵州优势学科建设的政策东风,武汉大学孙蒙祥教授团队入驻贵师大帮扶生物学科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求贤若渴,贵师大也积极推动人才强校战略,让我很受触动”。入驻贵师大后,孙蒙祥教授团队“以才引才”,引进2名生物学领域国家级青年人才,1名海外人才依托贵师大申报海外优青,1名依托贵师大申报长江学者,学术团队力量得到极大提升。

  “真正的帮扶,是点燃火种而非传递火炬。”孙蒙祥教授团队从手把手帮助教师打磨国家基金申请书、凝练申报项目,到指导教师申报国家级人才,主动对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事无巨细。细致的帮扶带来丰硕的成果。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例,2025年生命科学学院获批项目数较上年翻了一倍。在全校新增立项数中,生命科学学院占了四成。孙蒙祥教授带领团队还立足贵师大开展合作研究,其近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小孢子命运重编程的关键分子机制,在单倍体育种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该科研成果在《Cell》刊发,这也是贵师大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Cell》发表重大研究成果,更是省外高水平高校帮扶贵州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成果涌现:“人才引擎”激活科研创新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引进人才正迅速成为贵师大科研攻坚的中坚力量。

  在自然科学领域,2022年全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达32项,属于引进人才的仅占1项,占比3.13%;之后逐年递增,到2025年,全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达56项,属于引进人才的占比达23项,占比提高到41.07%。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文社科类人才为服务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近3年新引进和自主培养博士,共有12人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人获批教育部项目、14人获批贵州省哲社项目。特别是近3年贵师大提交的39篇咨政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同比增长216%。

  在贵州省第十四次、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学校共获得成果奖72项,两次获奖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长期致力于无穷维动力系统与随机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研究的王仁海教授正式入职贵师大。3年来,他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数学天元访问学者项目、入选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并获贵州省自然科学三等奖。连续三年入选由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教学上,王仁海教授还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本科重大教学研究课题、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深入挖掘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融合的新范式,创新构建“理论+应用+思政”三维一体教学模式,构建了融合概率统计、计算机与多领域知识的课程新体系。

  作为我国“慧眼”和“极目”等卫星项目组核心成员,肖硕入职贵师大后,成为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团队负责人。3年来,肖硕以第一作者在天文学顶刊ApJL、ApJS、ApJ和MNRAS发表论文16篇,以通讯作者指导本校研究生在上述期刊发表论文7篇,同时还是Nature Astronomy、MNRAS和RAA等著名期刊审稿人;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各1项。在天文技术与方法领域,肖硕科研团队提出多项卫星运行软件、定位、导航和时间标定等关键技术,为我国的卫星研发、数据处理和深空探测等做出重要贡献;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在磁星X射线爆发、伽马射线暴和快速射电暴等研究方向也取得了系列成果,特别在基础物理和时域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09月,涂玮博士毕业入职贵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院后,主动承担起教学和全职辅导员工作。在繁重的学生工作和教学任务之外,涂玮始终保持科研的钻研精神。一年内,他已在学校C类以上期刊发表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篇,提前两年完成了学校高层次人才科研任务。他的研究成果登上Nature人文子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以及国内经济学权威期刊《经济研究》。

  入职贵师大不久就取得成果的新进人才还有很多:历史与政治学院刘子珍老师目前正主持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音乐学院黄鹤老师申报的课题《礼乐美学视域下儒家琴禁理论研究》获批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青年项目立项。

  贵州师范大学将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聚焦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成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区域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优化环境,搭建平台、推动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开展有计划的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295525155 2025-09-29 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