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建设职院:奋进路上的追光者——00后侗族女孩杨家钰的建筑机器人梦
在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验室里,总能看到一个小小身躯蜷在机械臂前,灵活的手指在键盘上跳跃,时而皱眉调试参数,时而兴奋地记录数据。这个00后侗族姑娘杨家钰,用执着与智慧在建筑智能智造实践场上书写新时代职教学子的奋斗故事。
一、破土—童年记忆里的建筑萌芽
2003年,黔东南州剑河县青山环抱,潺潺溪流声中,杨家钰度过了她的童年。那时,家乡的模样总在悄悄变化。原本泥泞难行的泥巴路,渐渐变成平坦的柏油路;古朴的木材房迭代为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新居。每次看到这些改变,她都对建筑萌生出懵懂的好奇,建筑的神奇力量,就这样悄然地在她心底埋下。
贵州迎来“黄金十年”发展期,一场场“山地建楼宇” 的奇迹不断上演。杨家钰站在山岗上,眺望远处拔地而起的城市建筑群,直入云霄的高楼、错落有致的商厦,带来强烈震撼。建筑,有着化荒芜为繁华的力量,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成为建筑人”的初心,自此在她心底深深扎根。
二、叩心—命运重击下的职业觉醒
她的爷爷是位传统建筑工人,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劳作半生。常年劳作时总喃喃自语:“要是有个帮手就好了,有台机器更好啊。”2017年爷爷确诊尘肺病,病榻前的喘息声如针锥刺心;2019年,他在咳喘中离世,那个曾背她看塔吊的身影成了永恒回忆。爷爷用健康浇筑城市的一生,让她读懂建筑工人的艰辛与不易。那句“机器帮手”的朴素期盼,更坚定了她的职业理想。
三、砺剑—技术枷锁下的青春宣言
2022年,带着未愈的伤痕踏入贵州建院学习建筑知识。
在中建科技局研学期间,一组残酷数据如重锤再次袭来:我国超半数智能建造设备被国外“扼喉”。而当她再亲身走进施工现场,所见之景更让人揪心。爷爷遭受病痛折磨的模样,与眼前这些工人的身影重叠。她深深明白,研发智能建筑喷涂机器人:这不仅是技术枷锁的突围,更是对千万建筑工人生命健康的守护。这句青春誓言化作逐梦路上最坚定的力量。

四、破壁—实验室孤影到群智攻坚的长征路
(一)实验室里的“笨功夫”
为实现这个梦想,杨家钰踏上了多元的拜师求学之路,向技术导师钻研智能建造技术,跟专业导师夯实理论基础,找企业导师学习实践经验,拜双创导师掌握创新方法。从技术原理到理论体系,再到工程实践、创新思维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奔赴智能建造的勇气。她把实验室当作战场,老式喷涂机器被她拆了装、装了拆,反复钻研机械原理。从清晨到深夜,她的身影从未缺席,手指被零件划破、被工具磕伤,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每当她感到迷茫和想放弃时,老师们总是耐心地为她指点迷津,帮助她找准方向,突破自我。3D创意设计大赛、建筑信息模型(BIM)大赛、人工智能大赛的赛场成了她的“练兵场”,各级荣誉证书背后,是她用汗水浇灌的技能成长。


(二)工地里的“丈量者”
三年间,她经常穿梭于各地工地,记录人工喷涂的低效:多人协作,墙面均匀度合格率不高。而贵州喀斯特地形地貌与多元建筑形态对高效、精准施工要求更高。当看见建筑工人施工的佝偻身影,笔记本上的施工参数、墙面数据,成了她研发的“燃料”,这些“痛点”,都要靠机器人解决!


(三)团队里的“追光人”
2023年大数据交流会上,她结识计算机专业的严章友。同样想为建筑工人“减负”的两人,组建起团队。没经费,就用奖学金买零件;缺经验,便厚着脸皮“蹲守”专家请教。她们的故事与梦想吸引众多同学加入,团队壮大至十余人。实验室里,大家穿梭于机械和代码间,为“守护梦”拼搏。那些并肩作战的深夜、失败痛哭的经历与成功的欢呼,让她们深知:个人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奔赴,方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五、绽放—大山里的智慧破茧成蝶
依托学院平台与专家名师团队,在展视网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杨家钰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实验室的灯光,见证着周末与寒暑假里的忙碌身影。测试中,建筑阴阳角等复杂区域识别难题致使机器人喷涂误差超标,数周调试无果的挫败感让团队陷入迷茫。杨家钰始终将智能建造技术的困境、爷爷因尘肺病离世的伤痛、工地工人在粉尘中劳作的场景以及老师的鼓励话语铭记于心,化作信念和力量激励团队重新振作。团队以建筑数据为基础,反复重构算法、调试机械组件,历经数百次参数优化,逐步攻克复杂区域识别难题,同步完成路径规划与墙面识别技术的迭代升级。最终,团队研发的建筑喷涂机器人在试用中展现出良好的性能,识别率与平整度远超人工标准,大幅提升施工效率,缩减人工成本与工期,让万千建筑工人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为他们筑起健康防线的希望之光。
六、燎原—一个人的梦想与一群人的远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追梦路上,她不仅专注自我提升,还热心将竞赛与实践经验传递给同学,用“传帮带”凝聚成长力量。她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的坚持能让中国智造走得更远。”?这个侗族姑娘眼里的光,正点亮更多职教学子的创新火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