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黄帮程、何芝洪、赵治霞、何润霞、汪可、蒙千秋、邓玉婷等实践队员在邱夏、封秀芳、张芬3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用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点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青少年的视角、语言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用灵活的方式将民族团结重要思想向当地群众进行宣传,带动当地群众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经过一周的实践,所有实践内容全部高质量完成。
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聚民族心
实践队员每日走访大冲村各户,与村民亲切交流,重点调研民族分布与文化传承情况,收获诸多有价值信息:大冲村以布依族为主,零星分布彝族、苗族、瓦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当地少数民族存在汉化倾向,虽重视文化传承,但因缺乏有效载体与手段,会使用民族语言、掌握少数民族工艺的人家已寥寥无几。这些发现让队员们更感使命在肩,在“三下乡”的日子里,他们依托大冲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了一系列丰富活动以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参与热情。
一步一舞聚民心
广场共绘团结图
夜幕刚为大冲村拉上帷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广场就被一片欢腾点亮了。远远望去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和手拉手的实践队员,没有刻意的编排,却有着最自然的融洽:小朋友扯着队员的衣角学唱民族歌,老人拍着节奏哼起年轻时的调子,舞步交错间,分不清谁是村民谁是队员。这场被热情点燃的歌舞会,就像一支会发光的笔,在夜空下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原来“民族团结一家亲”,就是此刻所有人脸上共有的笑意,是孩子手心传来的温度,是歌声里藏不住的欢喜。
巧手扎染聚民心
各族共绘和谐图
三下乡民族团结实践队在大冲村广场开展非遗扎染拓印活动,搭建简易“非遗工作台”,邀请村民共同参与。队员手把手教村民扎结、拓印:老人细心绕线,孩子用手攥布打结,村民们结合民族特色创作,如苗族阿婆扎入蝴蝶纹,布依族大叔拓上玉米叶纹路,过程中互帮互助,充满合作温情。晾晒的蓝白扎染作品,融合了民族图腾、乡土印记与合作痕迹,展现出非遗作为联结纽带的意义,也让民族团结的底色在技艺传承中愈发鲜明。
一问一答知民族情
一点一滴筑团结心
民族团结实践队的趣味知识挑战赛上,孩子们的小手举得比广场的路灯还高。
“布依族‘六月六’过什么节?”
“祭田神、唱山歌!”
“彝族火把节跳什么舞?”
“达体舞!”
“各民族要像什么一样团结?”
“像石榴籽一样!”
稚嫩却清亮的回答划破夜空,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每个人心里漾开圈圈涟漪。我们望着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忽然明白:这些关于民族的记忆、关于团结的答案,早已借着问答的趣味,悄悄住进了他们心里,成了最鲜活的种子。
以环保之名,为飞鸟护航
“飞鸟计划”从脚下起步:拾净长廊田埂,环保袋鼓了,路也清了。帮村民打理玉米地,甜香混着土气;遇溪边孩子,教他们认民族纹样,讲环保故事。原来守护家园,是让文化与山水共植于心。夕阳下,孩子们追着问“明天还来吗”——这不是结束,是民族团结与家园守护故事的新开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