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者以生命馈赠铺就医学教育之路,被尊为“无言良师”。2025年盛夏,贵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解说团“无声课堂・生命之光”实践队走访遗体捐献者家属及志愿服务发起者,用关怀行动架设生命教育的桥梁,让生命之光在医学教育中传承大爱。
01
【关怀行动:在生命回响中传递医学温度】
实践队为遗体捐献者家属及志愿者准备“银龄关怀包”以及手写感谢信,以爱回应生命的馈赠。在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孙宝飞、肖朝伦、陈运华三位老师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带领下,他们走进捐献者家属的居所,倾听“无言良师”的生前故事。面对“未曾说再见的遗憾”,家属们以“尊重意愿即孝道”的深情诠释,让医学生们感受到生命馈赠的重量。
“做些有意义的事”:一位开明奉献者的生命抉择
金开方老人的亲属道:“他总说要做些有意义的事。”当得知老人的角膜即将帮助他人重见光明时,这位银发老人眼中泛起泪光:"现在才真正懂得他说的‘意义’ 有多重。” 临别前,她将学生们送到楼道口郑重嘱托“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未来要用你们高超的医学技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生命如花绽放”:永不褪色的生命年轮
面对周依贞“想长眠在鲜花里”的遗愿,饶先生坦言母亲的诗意遗愿曾让家人怅然若失。丧葬仪式的缺失虽令悼念无所依托,但“完成捐献才是真正的成全”。但他深知这是父母的意愿,选择尊重和支持,并给大家讲起家族亲属相继签署捐献协议的传承故事。在父母捐献遗体的影响下,家族几位亲属自愿签署捐献书,希望为医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医者仁心,持之以恒”,饶先生以父辈故事勉励学子:唯有兼具仁术与仁心,方不负这份超越生死的生命托付。师生们深受触动,向家属表达诚挚感谢与崇高敬意。
“身体交付祖国”:遗书背后的家国传承
最震撼人心的告白往往无需言语。访谈中,常先生深情讲述父亲的捐献故事:父亲生前未透露捐献意愿,离世后留下一张写有“把身体交给祖国”的纸条,家人这才知晓父亲的选择。从震惊到理解,他最终选择成全这份沉默的大爱:“尊重父亲的意愿就是最好的孝顺。” 这段不寻常的遗愿传递,让在场师生触摸到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交流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家属支持对遗体捐献的重要性。临别时家属的寄语铿锵有力:“为早日攻克癌症做出医学的贡献而努力!” 成为悬壶者肩上沉甸甸的使命。
02
【生命教育:在生命延续中传递生命火炬】
在活动中,实践队拜访了被誉为“中国器官捐献宣传第一人”的程德忠老人。80多岁高龄的程爷爷用坚毅的声音,向同学们深情讲述了自己投身遗体捐献事业的历程,自从1996年程德忠承诺捐赠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后,他不停地奔走着、宣传着,希望更多的人捐赠器官,甚至数次携带宣传资料,自费走遍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宣传。为此,程德忠被外界誉为全国遗体器官捐献宣传第一人,他尚健在而器官已经捐得“一干二净”的事迹,在场学子无不为之动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其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
临别时,程爷爷还为医学生们送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殷切寄语。 所有可移植器官均已签署捐赠协议,“留给医学院研究如何更好宣传生命教育”。这位毕生践行“生时传播大爱,逝后化作教材”的老人,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遗体捐献事业,更为医学生们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他们在医学道路上勇毅前行。
03
【教育浸润:让生命礼赞在微光纪实中永恒】
实践队启动“生命之光”口述史采编,金开方老人的亲属抚摸捐赠证书时含笑含泪地追忆,周依贞之子讲述母亲“我想长眠花丛中”的诗意遗嘱,常先生深情讲述父亲离世后留下的“把身体交给祖国”纸条“中国器官捐献宣传第一人”程德忠讲述几十年志愿之路……这些珍贵影像,让医学生们触摸到了医学人文的鲜活诠释。
“这次的拜访慰问让我们医学生对‘无言良师’的感恩与敬意更加深切,所了解到的故事、体会到的精神,也让我们未来的目标更加清晰——正如送给捐献者家属的手写信中所承诺的‘我们将努力成为仁心仁术的医者,守护生命,传递希望’,这不仅是誓言,更是要让捐献者家属感受到,他们亲人的选择意义非凡。”实践队的同学们由衷地写下感悟。
当医学生遇见“大体老师”的家属及志愿服务发起者,这场生命之约的实践课堂,让医学生在无声课堂的回声中感悟生命之光,践行“敬畏生命”的医学誓言!这场银龄关怀行动,通过“银龄关怀包”与手写感谢信构筑情感纽带,将医学温度注入伦理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医学人文课堂,遗体捐献者的选择,不仅为医学教育注入生命温度,更让“敬畏生命”的医德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让实践团队的医学生读懂了“生命”的重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