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围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核心主题,立足学院学科特色与师资建设实际,将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深度融合,以“铸魂强师”为目标,通过“领航、助航、引培、机制、典型”五位一体推进策略,成功构建起党建引领“大先生”涵育的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筑牢思想根基、提供师资支撑,相关经验做法获师生广泛认可。
一、党建领航筑根基,思想铸魂明方向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将师德教育融入党建日常,通过“重点内容+创新形式”的学习模式,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建设走深走实。以“三会一课”、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为载体,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作为必学内容,确保教师思想与党中央教育方针同频共振;同时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教育家精神专题研讨”等特色活动20余场,实现教职工全覆盖。在思想引领与实践淬炼下,教师队伍师德素养显著提升,2024年中文系徐晓杰教授凭借崇高师德与突出教学成果,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省模范教师”双重荣誉,成为学院师德建设的标杆。
学院领导班子集中学习
学院党员教师参观廉政教育基地
“全国优秀教师”徐晓杰教授参加学术研讨会
二、教研融合搭平台,学科赋能育匠心
坚持“党建+教研”双轮驱动,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组织教师党支部深挖学科思政资源,构建“课程+思政”融合体系,2024年徐晓杰教授团队的《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谭杰教授主持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孙艳君在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斩获佳绩。在学科建设方面,2024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顺利通过核验,目前已拥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建设点,形成“教研强、师德正”的良性循环。
孙艳君在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斩获佳绩
青年教师参加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三、引培并举建队伍,人才强院激活力
践行“人才强院”战略,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为核心标准,通过“外引+内培”双路径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方面精准引才,成功引进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学昕教授,其前沿学术理念与高尚师德带动学院学术氛围与师德风尚双提升;另一方面自主育才,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截至目前已培养在职博士3人,现有在读博士4人,实现教师师德素养与专业能力同步成长。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学昕教授开展讲座
四、制度保障定底线,监督考核促长效
构建立体化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人文学院关于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等制度,明确“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全员参与”的责任体系。同时在各系办设专职监督员、开通举报专线,在教师入职、晋升、评聘等环节严格落实“逢进必审”“逢推必审”“逢评必审”,坚决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持续净化教师队伍风气。
学院顺利通过课程思政学院验收工作
五、典型引路树标杆,协同发力强服务
注重以典型凝聚力量,依托学院网站“师德师风建设”专栏、电子大屏、文化墙等平台,常态化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并联动学校官网、省教育厅平台扩大影响力,重点推广徐晓杰教授等典型案例,多次组织“师德榜样分享会”,营造“学典型、争先进”的良好生态。此外,联合学校教师工作部开展“AI与人文学科发展的碰撞及契合”等专题培训20余次,选派教师参与校级培训11次;通过座谈会、谈心谈话等方式了解教师需求,协助解决科研、教学、生活难题,切实提升教师岗位幸福感与事业成就感。
推广徐晓杰教授等典型案例新闻
“AI与人文学科发展的碰撞及契合”专题培训
未来,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将师德师风融入党建日常,筑牢政治根基;强化“党建 + 教研 + 人才 + 机制”融合联动,打破“两张皮”现象,形成协同格局,释放整体效能;落实典型与制度保障,以师德典型为“教材”,以刚性制度为约束,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从短期成效转向长期自觉,完善“大先生”涵育机制,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