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畅通乡土发展动脉,近日,栉风服务队赴萍乡市芦溪县山口岩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三下乡活动。本次活动以“语同音·心连心”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地普通话推广现状,探索“语言教育+红色传承+产业升级”三位一体的推普新路径。
走访调研察实情
队员们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山口岩村进行调研,了解当地普通话掌握程度和使用习惯。此次调研聚焦萍乡方言宜浏片特征,针对6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在声韵调上的差异,分析其对红色文化传播、农旅产业发展的制约。调研发现,村中青壮年普遍具备基础普通话交流能力,但中老年群体对方言依赖性高,儿童群体使用普通话频率低。这种语言习惯制约了当地红色文化、农旅资源的传播效率。这些一手资料不仅揭示了推普作为山口岩村发展重要钥匙的价值,更为后续推普工作锚定了精准发力的方向。
课程浇灌语言花
针对山口岩村学龄儿童的语言特点和推普需求,队员们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丰富多样的特色课程,涵盖普通话正音训练、红色经典诵读、农旅术语学习等核心模块。此外,队员们还设计互动问答环节、答题奖励机制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夯实了语言基础。
童心推普传薪火
在系统课程培训的基础上,服务队创新性地建立了“红领巾推普员”机制。通过“科学选拔+系统培训+实践赋能”的培育路径,着力培养一支“推普先锋队”。完成基础培训后,队员们组织孩子们在卢德铭烈士纪念馆进行实地演练,承担红色故事的讲解任务,其讲解视频经过录制和推广,推动了推普效益的扩大化、长效化。
当稚嫩的童声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中清晰讲述红色故事,当孩子们在与村民交流中“润物细无声”地推普,这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语言教学活动。它是一场以文化传承为内核、以代际接力为纽带的精神传递,让标准的普通话成为承载红色记忆、延续乡土文脉的鲜活载体。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的纽带。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入把握乡村语言生态的现实需求,更通过“红领巾推普员”的培育,为山口岩村播下了语言文化的种子。南昌工学院栉风服务队连续三年扎根乡土大地,以青春智慧构建普通话推广长效机制,让普通话赋能“红色文化+绿色产业”的双轮引擎,为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注入“语同音、心共鸣”的持久动能,用语言的力量谱写城乡共融、文化共生的时代新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