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研途共进|欢迎报考赣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研究生
2025-09-24 10:15:00

  一、学院简介

  赣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创建于1958年,其始为生化科,1985年4月更名为化学系,2006年4月更名为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11年6月更名为化学化工学院,2025年6月更名为化学与材料学院。


  化学与材料学院现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化学)和材料与化工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本科专业,化学专业为国家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全省首批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师范专业。材料化学、应用化学专业为省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化学学科为省级优秀重点学科,2021年起进入ESI全球前1%,硕士点为省级示范性硕士点。


  学院建有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条件,现有实验室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设备总值过亿元。学院搭建了由核磁共振波谱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元素分析仪、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热重分析仪、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荧光光谱仪、圆二色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电化学工作站等大、中型仪器组成的大型仪器平台。


  现有教师1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0人。拥有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省“双千计划”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40余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各类国家级科研课题70余项,省内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在Nat. Commun.、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




  二、学科建设

  化学学科2024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招收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四个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具有化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下设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五个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方向;具有材料与化工、学科教学(化学)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招收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中学化学教学四个方向的专业硕士。学院建有多个校外实践基地,与国内外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培养和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竹纤维复合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竹基新材料与物质转化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科研平台。


  四、培养体系

  1、化学 学术型博士 学制3年

  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学生物学

  培养目标:培养适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能独立解决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际问题,能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等工作,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研究型、创新性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无机化学、高等高分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写作等。

  2、化学 学术型硕士 学制3年

  研究方向: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

  培养目标:本学科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体现高水平、有特色大学的内涵为目标,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强,毕业五年后能够成长为企业、教育机构从事化学研究、企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创新型化学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仪器分析、分子光谱学、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分子光谱学、专业方向化学前沿等。

  3、材料与化工 专业硕士 学制3年

  研究方向: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

  培养目标:坚持“重情怀、厚基础、强实践”专业定位和培养思路,培养适应国家战略和赣南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情怀,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的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胜任材料与化工及相关领域教研、生产及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仪器分析、分子光谱学、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专业方向化学前沿等。

  4、学科教学(化学) 专业硕士 学制3年

  研究方向: 中学化学教学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化学教育专业,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学习理论与方法、教学理论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化学学科教学和研究能力,能独立开展与化学教学相关的科研课题,能胜任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中学化学专任教师。

  主要课程: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等。

  五、交流合作

  我院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等国外高校,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广州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虔东稀土、青峰药业、上海永冠众诚集团等知名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六、就业实习

  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扎根红土、潜心育人”的办学传统,构建了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基地为平台、科研项目为纽带的“三维一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协同提质计划、持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系统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等一系列举措,学院不断优化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国家杰青陈焕文、温珍海,国家万人计划刘兆平,国家优青付大伟,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丁三元、钟地长、王建国,以及广东巴德士董事长方学平等知名校友。

  近年来,学院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年均保持在97.32%的高位。化学专业毕业生中,约20%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南昌大学等“985” “211”及“双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多人最终任职于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学科教学(化学)专业毕业生深耕基础教育一线,获得用人单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度评价。此外,毕业生考取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局等对口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23577006 2025-07-22 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