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南昌师范学院举办高校人工智能与音乐科技教育国际研讨会暨全国大学生“区块链+”应用大赛总结会
2025-11-03 16:04:00


  11月1日至2日,高校人工智能与音乐科技教育国际研讨会暨全国大学生“区块链+”应用大赛总结会在南昌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音乐科技的跨学科融合。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高翔主持开幕式。


  南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金平致开幕辞。他简要介绍了学校办学基本情况,指出在数字浪潮下学校正积极推动“音乐+科技”的跨学科融合,此次研讨会正是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他提出,未来我们应通过构建跨学科育人体系、打造“三链融合”的产教平台以及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来推动“音乐+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培育复合型人才并助力江西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与全球传播。


  江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江西省计算中心)主任、江西省计算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付康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是重塑社会技术体系的核心引擎,本次会议旨在促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音乐教育及产业深度融合,以培育高素质人才,为江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全国大学生“区块链+”应用大赛组委会主任杨小平表示,本届大赛吸引了全国众多高校的千余件参赛作品,覆盖艺术与社会经济众多领域,充分证明区块链技术已从概念走向实践。他强调,大赛不仅是竞技擂台,更是激发青年学子将创新构想转化为社会价值、担当时代使命的重要平台。


  开幕式后,“区块链+”应用大赛决赛评审环节正式启动。大赛在正德楼一楼会议室、致知楼教室举行专家评分与作品复核,展现了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创新成果。





  在11月1日下午的研讨会上,各位专家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实践与应用,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思想、碰撞智慧。中国台湾开南大学黄志方以“AI音乐科技的研究与产业应用”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在音乐产业中的实际应用场景;韩国东国大学Gwangyu Lee(李官圭)围绕“交互艺术与XR(扩展现实技术)”,展示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前沿实践;浙江传媒学院张帆聚焦“语音驱动3D虚拟人非言语手势动作生成方法”,分享了人机交互领域的最新进展;南昌师范学院胡毓作题为“从能量到向量:智能音乐生成的结构化思维”的分享,提出音乐生成的创新理论框架。







  11月1日晚,在“南师院之夜”人工智能与音乐科技作品分享会上,来自韩国、意大利及海峡两岸的艺术家与科技专家共同呈现了一场跨界盛宴:从实时解构脑波的《思绪之舞》、人体动作驱动的即兴编程舞蹈《面朝上》,到格莱美得主展示的AI智能混音技术,到脑波与古筝的即兴对话,再到以AI音疗调节自律神经的探索,以及融合8声道空间音频与实时交互视觉的《TUPLA》,共同探索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




  11月2日上午,三位专家的主旨报告继续推动议题深入交流。上海师范大学申林以“AI赋能音乐创新新场域”为题,探讨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中的新可能;武汉音乐学院冯坚在“多模态交互下的音乐创作”的分享中,展示了多感官融合的音乐表达方式;中国传媒大学王铉则系统梳理了“中国应用类电子音乐创作范式变迁”,揭示了技术演进对音乐形态的影响。

  杨小平作总结讲话。他高度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丰硕成果和重要意义,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人工智能、音乐科技与教育融合的重要契机,为未来跨学科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来自江西省计算中心,全国大学生“区块链+”应用大赛组委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台湾开南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韩国东国大学、韩国湖原大学等海内外100余所院校的专家学者,乐王(上海)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台湾缪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南昌师范学院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等600余人参加会议。(来源:南昌师范学院;文:刘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