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赣鄱大地热浪滚滚,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向阳花”社会实践队的三支小分队脚步不停。他们走进南城县的老屋院落,打开乐安县湖坪乡敬老院的木门,蹲在资溪童心港湾的课桌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俯下身子的倾听、紧握的双手和一句句滚烫的心里话。他们用专业所学和赤诚之心,在老人与孩子的心田播撒阳光,也收获了自己拔节生长的力量。
“孩子们,你们是嫩苗,得使劲往上长啊!”——老党员的掌心传递的是滚烫的期待
南城县的老党员刘奶奶家中格外热闹。实践队队员朱志诚刚进门,手就被刘奶奶一把握住。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掌摩挲着年轻人的手背,眼神急切又慈爱:“孩子呀,你们以后都是要当老师的!奶奶我也是老师,我就盼着你们多学点本事。你们就像刚冒头的小苗,得拼命往上长!书读好了,才能给下一辈传递知识呢!”临走时,刘奶奶挨个紧紧拥抱队员们,拍着他们的后背:“好好干!国家的将来,就指着你们嘞!”那眼神,就像送自家孩子出远门。
“我孙女什么时候来呀?”“奶奶,我们陪您呢!”——敬老院的泪与笑里藏着最深的课
清晨的湖坪乡敬老院,拄着木拐杖的王奶奶挨个地问实践队的队员们“看到我孙女了吗?……怎么还不来看我?”老人浑浊的眼睛紧紧盯着队员们,既期待又委屈。队员梁建红强忍心酸,蹲下身,一遍遍轻声安抚:“奶奶,不着急,我们在这儿陪您呢。”那一刻,书本上“心理慰藉”四个字,变成了手背上真实的温度。
聋哑的陈阿婆喜欢紧紧拽住队员蒋辰的衣角,她总爱仰着脸,布满裂口的双手在胸前急切地比画着,队员蒋辰虽看不懂手语,但能深深感受到阿婆眼里的期待与开心,后来工作人员说阿婆是在说“谢谢你们来”队员黄子怡鼻子一酸,原来不用一句话,心也能贴得这么近。
“姐姐,明年夏天你们一定要来呀!”——孩子们的心愿是青春最重的承诺
在湖坪乡汉上村的“童心港湾”,一堂特别的“推普+手工”课正在进行。三年级的欣悦把一座用彩泥捏的小桥捧到队员小吴面前。桥墩被他捏得格外敦实,桥面歪歪扭扭却刻满了细密的纹路。“老师”,孩子努力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说,“妈妈说,等桥修好了就回家……这座桥,能先帮我带给妈妈吗?”
孩子眼中小心翼翼的期盼,像根针扎在小吴心上。这座小小的桥,哪里是手工课作业,分明是留守儿童积攒了太久的思念。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向阳花”社会实践服务队设计的这门课,本意是推广普通话,此刻却成了孩子们倾诉心事的“桥”。
同样的场景在资溪的童心港湾上演。活动结束,一个小男孩紧紧抱住队员许紫雨,仰着小脸急切地问:“姐姐!你们下次什么时候来?明年夏天还会来吗?还能见到你们吗?”那热切的渴望瞬间让许紫雨眼眶发热。她赶紧蹲下,把孩子抱进怀里,压下涌上的泪意,绽开温暖的笑容:“当然来!姐姐跟你拉钩!”她伸出小拇指,声音有点抖:“明年夏天一定来看你!看你长高,看你画画进步,好不好?”“好!拉钩!”孩子眼睛瞬间亮了,用力勾住她的手指。看着孩子跑开的背影,许紫雨飞快抹掉眼泪——这个“明年之约”,成了她心里沉甸甸的责任。
“出发时想着是去‘送温暖’,回来时才发现心里装满了‘温暖’,我想这就是双向奔赴。”实践队队长黄伊希在每日复盘会上感慨道。
指导老师王秋雨看着学生们晒黑的脸庞和明显更亮更坚定的眼神,深有感触:“在教室里讲一百遍‘爱与责任’,也比不上让他们真真切切地去握一握老人颤抖的手,去抱一抱那个追问‘明年还来吗’的孩子。当他们为一句朴素的嘱托落泪,为一个童真的约定郑重承诺,‘向阳花’才真正找到了扎根的土壤,找到了生长的方向。”(来源: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图:朱昊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