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古韵新声共潮生 青春执笔写临川——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寻梦临川”实践团开展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活动
2025-07-18 09:42:00

  “赣水泱泱文脉长,汝水悠悠曲未央。”在江西东北部的临川古邑,四百年前汤显祖以“临川四梦”铸就了中国戏曲的巅峰;四百年后,一群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科技对话历史经典。2025年7月10日至13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寻梦临川”实践团深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以“戏曲文化”为主线,以“解码戏曲基因·赓续临川雅韵”为主题,开展为期4天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实践团穿梭于汤显祖纪念馆的文物光影间,驻足于中国戏曲博物馆的复古老戏台下,沉浸于文昌里街区的实景演出中,通过沉浸式参访、深度田野调研、非遗活态体验、数字技术赋能等多元形式,寻脉戏曲根魂,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临川路径”,以青春之笔续写戏曲文化的当代叙事,以青年视角激活传统艺术的时代表达,为“文化赣鄱”建设注入强劲青春动能。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现代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叩问,更是新时代青年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一、叩问经典 解码文化基因

  (一)科技赋能 让文物“活”起来

  7月10日,“寻梦临川”实践团首站走进国家三级博物馆、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汤显祖纪念馆。在沉浸式数字展厅,队员们通过3D全息投影技术,看到《牡丹亭》明代刊本的立体影像在面前徐徐展开,再现《牡丹亭》经典片段。馆方创新打造“AI汤显祖”互动问答系统,让青年学子与戏剧大师来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开启“古”与“今”的双向奔赴。队员涂子阳在数字互动屏前感慨道:当智能终端的蓝光映亮泛黄笺注时,我突然理解了“科技是戏曲文化传承的新声腔”的含义。



  (二)商路戏路 探寻传播密码

  7月11日,实践团一行奔赴中国戏曲博物馆。作为全国戏曲文化地标,该馆年均举办戏曲研学活动200余场,2024年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其“古建+非遗+数字”的展陈模式,为传统戏曲博物馆创新提供了“江西样本”。其中,一座复制版清代戏台成为实践团的研究焦点,榫卯结构的穹顶暗藏声学智慧,“出将”“入相”的门帘见证百年沧桑。令队员们惊讶的是,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牡丹亭》的传播轨迹与明清商帮路线高度重合,戏曲曾是比驿站快马更快的“文化信使”。



  (三)实景演出 激活老街新生

  夜幕下的文昌里历史街区华灯初上,实践团成员体验了文旅融合标杆项目——《寻梦牡丹亭》大型实景演出,水幕投影与真人表演交织,杜丽娘的“游园惊梦”在真山真水中重现。数据显示,该项目年均接待游客6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文创等产业增收超千万元。“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养活一条街区的活态文化。”队员陈思红在社交媒体发表的观后感获得数百点赞。



  二、青春回响 共筑文化自信

  (一)队员心声:在传统中找到创新坐标

  “站在玉茗堂遗址前,我突然明白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老树发新芽。”队员贺健在实践日记中这样写道,“让我触动最深的是遇到两位本土戏迷,他们说‘要把汤翁的梦唱给天下人听’,这种坚守让我看到文化传承的民间力量。”


  软件技术专业的黎鑫瑶分享道:当《寻梦牡丹亭》谢幕时,大屏出现“你会有自己的《牡丹亭》”字样,我瞬间泪目。我们这代人要用新技术讲好老故事,让戏曲在数字时代“破壁”传播。


  (二)专家解惑:青春力量赋能文化传承

  如何让中华戏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带着问题,我们专访了临川区文化馆副馆长李亚群,她介绍道: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戏曲文化传承新路径,一是打造“馆校联动”新模式,将中国戏曲博物馆、临川区文化馆、汤显祖纪念馆作为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二是创新传播方式,2024年与山东卫视合作《戏宇宙》节目录制,开创“戏曲+文旅+传媒”融合新范式;三是开展沉浸式体验,通过戏曲工作坊提供脸谱绘制、戏服试穿、身段教学等互动项目,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感受戏曲魅力。她还表示:戏曲传承需要守正创新,我们期待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探索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文化自信融入代际传递,汤公的“梦”便永远年轻。



  尾声:执青春之笔,续写“临川新梦”

  从汤显祖纪念馆的数字化展厅,到文昌里街区的实景舞台;从老一辈戏曲人的执着坚守,到新时代青年的创意表达,临川戏曲正在续写新的传奇。正如《寻梦牡丹亭》结尾那句点睛之笔:“你是你自己的汤显祖,你会有自己的《牡丹亭》”——在这片被文化浸润的土地上,每个青年都可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让古韵与新声共同潮生,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这场始于暑期的实践,远未结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