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黄海燕:海归创业 别都学马云乔布斯

http://liuxue.eol.cn  来源:  作者:上海侨报  2011-09-27    

  平均每天接触三家创业企业主,一年面谈的创业者超过两千位,其中大部分是海归……张江企业孵化器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燕每天的工作是把创业的小苗扶成参天大树。海归如何快捷又扎实地成功创业,创业途中该找市场还是找“市长”,对于这些问题,黄海燕早有心得。不过,对海归们,她最想说的却是:创新不一定要创业,创业不一定轻易回国。

  别轻易回来创业

  侨报:你的工作大量接触海归创业者,你给这个群体怎样的建议?

  黄海燕:海外回来的意欲创业的人要先看清机会在哪。先谨慎想好是否创业,再冷静考虑是否回国,不要把空谈的“回国”放在首位,不要轻易回来。因为这意味着你要放弃在海外的一切,包括成绩、人脉,甚至是生活方式。没有人管你从哪来,没人在乎你以前是谁。回来后也不一定就得创业,选择做职业经理人是明智的,毕竟在海外从学校到学校的学术研究背景,对于创业的经验会有所欠缺。随着国内创业门槛日趋升高,简单的具有海外学历已经无法在国内取得优势。总之,创新不一定要创业,创业却必须要创新。

  侨报:哪些创业者的什么样的素质,孵化器会看中并乐于扶持?

  黄海燕:企业目标比较明确的,团队结构合理的,创业者具备宽广的胸怀、且有韧性的。创业者的素质体现在企业发展的危难时刻。比如团队成员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一群人只有一张饼时,能否大度地处理。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获得孵化器的青睐。我们的项目经理会像风险投资人一样工作。受欢迎的项目是,具备高成长性、拥有全球性市场,特别是在细分市场领先的科技创业项目。那些仅仅找免费场地的项目肯定无法进入孵化器的法眼。或许有些人并不适合开公司,而有些人擅长技术开发。发展中需要兼并重组,或者其他的配套资源,我们的任务就是撮合人力、技术、品牌和资金,让张江成为“海归创业第一站”。

  真正做细节的孵化器不多

  侨报:这些年来,“孵化器”越来越“热”,你所在的孵化器创新的地方在哪?

  黄海燕:真正能把细节服务坚持下来的孵化机构并不多。只有把日常工作做好,才能为创业企业提供更完善的孵化服务。以创业者通常会遇到最大的问题之一融资为例,银行渠道本身固有的体制决定其不可能在创业企业的早期过多参与。在张江孵化器,目前最活跃的是小额贷款公司,其模式是:孵化器推荐好的项目,提供推荐函或者担保,然后贷款公司跟进,再之后园区科技投资公司进一步参与。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配合,在落实的时候并不容易。真想做好这件事,

  不能光说,要及时把担保函开出来,你必须对企业的日常服务非常细致才行。我们的日常工作内容包括了解客户、投资商、合作伙伴对创业企业的评价;订单是不是能够真正拿到,未来的支付能力怎样;未来的现金流怎样,创始人人品如何……这些情况我们都搞得非常清楚。正是这一点一点的事情,构建起了整个孵化体系的完善服务。

  与欧美等地的孵化器相比,中国的孵化器组织更需要这样事无巨细。不过,也许等到10年、15年以后,本土的孵化器也不需要像今天这样的做法了。我们目前也在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像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服务机构、媒体等,与孵化器中的中小企业合作。像盛大这一代,发展到很大时才有政府层面关注。如果孵化平台上的创业公司就能获得这种关注,非常有意义。

  创业者不用一条路到底

  侨报:从孵化器的角度看,什么样的创业企业最易被市场淘汰?

  黄海燕:在中国,一下就彻底死掉的企业很少,遇上困难后,很多企业会苟延残喘地存在。有些企业在创立初期商业模式或者团队结构就有问题,或者产品或技术是无法市场化的。我们在最初就会和他们讲清弊端。如果对方坚持己见,我们认为不可行的话,就无法帮太多。

  如果预孵化期结束之后公司的成熟度仍不足以自立,孵化器会评估其项目价值,看看能否帮助他们卖出去。年轻创业者不一定要一条道走到底,而预孵化可以降低他们所面临的风险。最终,大概有1/3的项目出售团队和技术;1/3失败,只留下专利;另外1/3是团队、商业模式都得以完善的种子们,进入正式孵化器继续深造。

  与跨国大公司相比,即使是从孵化器走出的创业者,事业也只是刚刚开了个头,而如果能有组织切切实实继续提供配套服务,可能会大大提升其成长速度。加速器的使命就是在创业企业的模式基本确定之后,帮助他们迅速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孵化成功率。

高考后留学?出路?!免费咨询热线:010-58443520

考试培训小助手

本科留学qq:436560382

研究生留学qq:437946603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