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传统=诺奖
http://liuxue.eol.cn 来源: 作者:科智留学 2008-10-10 大 中 小
能不能拿到诺奖,这里不光是经济实力问题,而还存在一个我们常常忽视的学术传统问题。
日本学者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并不意外。半个世纪以来,在理论物理这块土地上,日本已搞成气候,形成传统。
就拿这次获奖的益川敏英、小林诚来说,两人都是大物理学家坂田昌一的弟子。而坂田昌一(1911-1970)和汤川秀树(1907-1980)、朝永振一郎(1906-1979)都是日本基本粒子研究的泰斗。其中,汤川秀树1949年、朝永振一郎1965年分别获得诺贝尔奖。
其实,论名气,坂田昌一当年并不逊于汤川、朝永二人,只不过他活得太短。很多年前,中国人就知道坂田。1963年,国内的《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杂志复刊,第一期就曾转载了坂田昌一的论文《基本粒子新概念》。我们知道,毛泽东对物质无限可分性问题非常关心,所以这篇东西就引起毛泽东很大兴趣。1964年8月,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国际科学讨论会,日本代表团长是坂田昌一。8月19日,毛泽东接见他,见面时毛泽东跟他握手,第一句话就说,“你的文章写得好!”
10月7日晚,日本NHK新闻节目反复播放了益川敏英、小林诚以及美籍日裔学者南部阳一郎获奖的消息。当天东京各报发了号外。次日,日本各主要报刊均以一版头条报道了这个消息,同时还配发社论。而麻生首相则称赞他们获奖给日本带来了喜悦的讯息。
能不能拿到诺奖,这里不光是经济实力问题,而还存在一个我们常常忽视的学术传统问题。
汤川秀树与朝永振一郎获诺贝尔奖时,日本经济还没有今天这个规模,尤其是汤川秀树那时候的日本还是百废待兴。但是,不论日本对外战争如何折腾,大学中基础研究并没有受到根本影响,尤其是仅需一张纸、一支笔的理论物理学,更是保住了这个传统。
大约十年前,笔者曾参加一项目:日本大学传统研究。笔者走访了一些大学校长,发现日本各大学都将传统视为生命。前文所谈的坂田昌一、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几人,都是京都大学毕业生,而这所大学,强调的是“自由学风”。这次获奖的益川敏英虽是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但是他毕业后即在京都大学任教,也可说继承了“自由学风”的传统。
以国内学界的标准,也许益川敏英当年根本无法考入名古屋大学,因为他不太“与世界接轨”。他考研究生时,德语白卷,英文成绩也很差。据说他至今还没有申请过护照。以前很多外国学会邀请他发表演讲,可是他嫌用外语麻烦,一概推辞。而这次去斯德哥尔摩领奖也是他平生第一次出国。
兴趣和个性对益川的研究很有帮助。他小时候,每天跟他父亲去澡堂洗澡,在往返的路上,他常听父亲讲电动机运转原理、月食成因,这引起他对科学原理的兴趣。他投考名古屋大学时,最大的动机是想师从坂田昌一。他同学还记得,他在做助教期间,曾任“学生生活协同组织”干部。那时,他白天常抓紧时间,用传单背面计算。晚上则去找他的同学小林诚,讨论共同关心的题目。
益川小时候总是开着收音机学习,至今仍喜欢开着电视计算、思考。他的学生都知道,益川不喜欢正襟危坐的学习方式,他说,那样会束缚他自己的思想。
日本的大学传统各异,并非每所大学都瞄准同一目标。比如早稻田大学,建校当年,目的之一是为培养全日本的村长,就是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这所学校作为庶民大学,深深扎根于日本民间,毕业生中,大政治家、大新闻工作者辈出。而东京大学则培养了很多治国官僚,每年东大通过高级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人数总是名列前茅。其他如庆应大学,其毕业生则倾向工商业界,在校生中,富家子弟也较多。
这些年来,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已有15人,从这些获奖者身上,我们能看出一条学术传统的线索。他们不一定是全国学术机构都一窝蜂去争诺贝尔奖,而是几个学术机构,侧重搞一个或几个问题,形成传统。这些机构,也并非一定要投入多少重金,更多还是培养自由、宽容、个性的学术传统。
笔者以为,只要中国学界坚持、发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持之以恒,重视基础理论,尊重学术自由的学风,中国科学界将会在不远的将来迎来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考试培训小助手
本科留学qq:436560382
研究生留学qq:437946603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