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注“留学造假”背后的“真问题”

http://liuxue.eol.cn  来源:  作者:上海经贸新闻网  2012-11-09    

  报载,在为期3个月的独立调查后,今年7月卷入新西兰留学申请材料造假丑闻的231名中国留学生中,有49人被确认存在造假行为,其中16人已被遣返回国。

  事实上,这并非中国留学生首次因造假而“扬名”海外。倘将时针回拨4年,可以发现曾有50名中国留学生于2008年11月因入学资格证书涉嫌造假,被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开除。并且,不仅仅是在英国和新西兰“东窗事发”,据媒体报道,在今年3月沪上举行的一场美国名牌大学招生宣讲会上,主办单位提供的材料显示,中国留学生“经历”造假已引起美国高校的高度警觉。为此,招生官多次告诫家长,切莫编造孩子的申请材料。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报告,中国留学生数量已从2005年的11.8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33.9万人次,且预测2012年中国留学生数量将突破40万人次。虽然造假绝对数不大,但此类现象一再出现,除了在事发地国家引起大量的“非正面”关注,同时也给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整体声誉造成一定的信任危机。这种有悖于中华民族诚实守信形象的行为,更会令不少国人感觉有失颜面。

  推荐链接:

  新西兰留学:中国留学生签证造假事件解读

  中国留学生造假遭新西兰遣返 诚信缺失输掉了形象

  49名中国留学生申请材料造假 16人遭新西兰遣返

  新西兰“签证欺诈门”涉私校 多数学生来自中印

  那么,为何总有一些明知够不上学历门槛者,不惜花钱造假也要出国留学?答案显而易见———他们觉得洋文凭吃香,认为有了它,回国后就更具竞争优势。以高考为例,以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否成器只此“华山一条路”,但现在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今年没考上,大不了明年接着考。再不成,出国留学“镀金”归来,含金量看似更高的洋文凭,没准更能帮助自己“曲线成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0.1%的高中生对出国留学感兴趣,14.8%的高中生想高中期间或毕业后马上出国留学,近八成父母赞成孩子出国留学,可见这种“唯文凭论人才”的观念,在国人的思维惯式里是多么根深蒂固,以至于有条件的去留学,没条件的也要“创造”条件去留学,此间,除了经济能力不足,却也借钱贷款出国留学者,自然更免不了那些学历资格不足,遂投机钻营,以期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得洋证书者。

  记得在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花三十美元买来“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头衔,回国后凭此谋得大学教授之职。虽说此乃钱先生笔下虚构情节,但放之今日来看,却不啻留学造假的一种预言,正如书中描述:“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留学造假又何尝不是?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对学历申请材料“施以粉黛”的风险固然不小,但若造假成功,咸鱼翻身,将来人前人后即可抬高身价,这恐怕就是留学造假最大的“动力”来源。

  诚然,人们出国留学的目的都是想要提高自身未来的社会竞争力,但从中国留学生屡屡因不诚信行为而付出代价的事实看,国内的留学竞争规则已有失偏颇,如何让人才竞争回到公平公正的起点,或许是留学造假背后整个社会都需反思的“真问题”所在。

高考后留学?出路?!免费咨询热线:010-58443520

考试培训小助手

本科留学qq:436560382

研究生留学qq:437946603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