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新女生轻学业异国受挫 奋发图强奖学金失而复得
http://liuxue.eol.cn 来源: 作者:中国新闻网 2010-01-05 大 中 小
中新网1月5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留学新加坡的中国女生于梅琴(化名)至今仍记得2005年底初院假期,在中国家乡收到新加坡教育部的挂号信的情景。信开头第一句直截了当:“鉴于你的学业表现没有达标,教育部决定取消你的奖学金。”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还是把她击得发懵。她在原地僵立了很久,才瘫倒在沙发上,手脚冰凉。
2008年,在南大就读二年级的于梅琴,成功申请到了教育部教师奖学金。在新加坡七年的时光,她经历了奖学金失而复得的震惊与欣喜,也获得了比一般同龄人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第一次获得奖学金来新……
苦读英文克服难题
新加坡政府每年会在中国各省招收数百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到新加坡中学就读。教育部授权新加坡十余所中学在中国进行自主招生,由各所中学推荐的候选人,要先通过由数学、英语、智力测验组成的笔试,再经历各校负责人亲自把关的面试——两关过后,才能决定谁得到奖学金。
2002年,福建省有22人被录取成为奖学金得主,当年16岁的于梅琴是其一,在同年10月来到新加坡。奖学金得主到新加坡的顶尖学校接受教育,学费全免,食宿全包,每年还有2200新元的生活补贴外加医疗保险。但与优越的待遇相伴而来的,就是严苛的要求和巨大的压力。
“全英文教学”就是这些非英文母语的学生,碰上的第一只“拦路虎”。为此,许多学校都在开学前,为奖学金得主们安排三个月的英文课程,帮助他们适应全英文的上课环境。
而一开始英文程度不如其他人的于梅琴,在这时就感觉十分吃力。她坦言:“上第一堂英文课时,除了英国老师的第一句‘Good morning’以外,其他的我基本上都没听懂。”
这种语言压力,开学后就更明显地表现在与本地同学的沟通上。
于梅琴的第一个同桌是印族同胞,完全无法用华语沟通。再加上自己英语的不流利,使得她把本来得心应手的数学题,讲解得疙疙瘩瘩,让同桌听得一头雾水。
“明明会做那道题,可用英文就是讲不清楚。那样的词穷,我想起来就觉得无助。”
老师同学为她庆生 感动落泪
语言问题也使初来乍到的奖学金得主们,经常生活在自己的“小团体”里,没有融入本地学生圈子,给沟通带来了更大的障碍。
沟通和人际上的巨大挫败感,让于梅琴发愤苦读英文,补课、背单词、看英文小说……渐渐,她和班上同学的沟通也变得顺畅起来。
有一天,于梅琴像往常一样准备上课。走进教室的老师,却说了一句让她意想不到的话:“今天是梅琴同学的生日,大家一起祝她生日快乐好不好?”她还没有反应过来,只听全班同学齐刷刷地唱起了生日歌,第一遍用英语,第二遍用华语,第三遍则是女校独创的“啦啦啦”哼唱……大家边唱歌边拍手,对她报以祝福的微笑。歌声中,老师把准备好的礼物递到她的手里,她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梅琴回忆起当时的感受:“之前把自己封闭得太紧了,不敢放松,也不能放松,不能让他们看笑话。那一刻突然感受到周围人的善意,觉得好温暖。”
目睹同伴一个个“消失”
刚来到这里的同学,有一些因为逃离了父母十多年来的管束,生活上变得放纵起来:不仅挥霍奖学金,还常常破坏舍规,甚至夜不归宿。这些失去自控力的学生,往往在第一年内,就被学校取消奖学金。
而留在这里的人,还要面对严格的成绩要求,只要几次成绩未达标,也会被中止奖学金合约。
第二年从家里返校时,于梅琴发现隔壁班一个菲律宾女生再也没有出现过。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她的成绩不够好,在第一年年底被取消了奖学金。
目睹曾经的同伴一个个“消失”,于梅琴也隐隐感到了无形的压力。她当年并不是中国老师眼中的尖子生,初中毕业考试时却超常发挥,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了奖学金。许多好事者对这匹“黑马”指指点点,认为她“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于梅琴说:“我的成绩让很多人跌破了眼镜,那些评价也让我很受伤。虽然刚来(新加坡)的两年很苦,可是我一直没有想过要放弃。每次想到还有很多人在看着我,我就觉得一定不能放弃,不能让他们看笑话。”
这个内向倔强的女孩,就这样抱着一股“不能让人家看笑话”的劲头,咬紧牙关默默努力。虽然许多科目的基础都不如别人,她最终还是和同伴们一起顺利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家初级学院。
考试培训小助手
本科留学qq:436560382
研究生留学qq:437946603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