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锚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引擎,以“抓常培养、打造精锐”为路径,从培训体系、队伍建设、创新团队三向发力,为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升级注入硬核师资动能,勾勒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鲜活实践图景。目前,全校教师共720人,其中专业带头人42人、骨干教师242人,近三年新入职教师67人 ,师资建设的精细化实践,正重塑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的“源头活水”。
三维培训体系:构建教师成长“进阶梯”
学院打破传统培训模式局限,构建“走出去+请进来”双轨并行、覆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新入职教师”全梯队的三级培训体系 。针对全校720名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为42名专业带头人设计前沿教改研修,助力其把握行业风向、引领专业发展;为242名骨干教师定制专项提升课程,聚焦“三教”改革、专业技能突破;为近三年71名新入职教师筑牢教学基本功,从课堂管理到教学设计全流程打磨。
分级分类开展现代教育理念、团队建设、“三教”改革等多元培训,既让新教师快速站稳讲台,又为骨干教师拓宽专业深度,更推动专业带头人引领教学改革方向。在专项培训上,精准对接国培、省培项目,组织教师走出去,把行业前沿动态带回校园;同时,以“新教师跟教、以老带新、听课评课”为日常抓手,让教学实践打磨融入每一天,实现教师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的协同跃升。
双向协同机制:激活实践育人“动力源”
“双师型”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实践赋能。学院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与企业实践基地,构建教师校企双向交流互动的培养闭环 。一方面,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720名教师中有志提升实践能力者,深度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改造——专业带头人牵头对接产业难题,骨干教师攻关技术应用,新教师学习一线流程,把行业最新技术标准、生产工艺转化为教学案例;另一方面,企业工程师、能工巧匠走进校园,以兼职任教、合作研发等形式,将实战经验融入课堂,让教学内容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在制度保障上,学院依据教育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修订完善认定与管理制度,对42名专业带头人、242名骨干教师重点考核实践贡献,严把“双师”准入与发展质量关,力保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比例超七成。通过“引企入校、送教入企”双向奔赴,教师既懂“三尺讲台”教学法,又通“生产一线”实操技,为培养适配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筑牢实践育人根基。
创新团队建设:打造教学改革“攻坚连”
学院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为纲,遴选培育7 - 9支院级教学创新团队,靶向申报自治区级、国家级团队,打造教学改革“精锐部队” 。团队成员覆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潜力教师,聚焦模块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开发等核心任务,明确“提升模块化教学实施、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评价”等建设目标。
依托创新团队,构建“以团队带骨干、以骨干育新人”的培育生态:专业带头人领衔攻关教学难题,骨干教师深耕课程改革,新教师在实战中学习前沿教学方法。从教学模式创新到教材开发迭代,从技术技能传承到教学评价改革,创新团队成为教学改革的“试验田”,让先进理念与方法辐射全校720名教师,推动师资水平螺旋上升,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筑牢改革攻坚的“人才阵地”。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支点,撬动职业教育育人质量提升。从720名教师的分层培养,到“双向协同”的实践赋能,再到“创新团队”的改革攻坚,这套“培训筑基、实践赋能、创新驱动”的组合拳,不仅为自身储备了精锐师资,更以精细化实践,为同类院校提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可复制样本——让“双师”力量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护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行稳致远,书写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生动答卷。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赵金考 张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