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湖南信息学院校长张福利:打破认知偏差,重塑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2025-08-25 09:35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今年招生季,可以用“冷“字来表达,冷门、冷专业、冷眼、冷水、冷板凳、门庭冷落……部分985、211高校,冷门专业遇到理性筛选,部分专业出现补录;部分省属、偏远地区公办高校冷门专业出现空挡,有的出现几次补录;部分中外合作等高学费高校及项目遇冷;民办本科高校高学费、偏远欠发达地区、冷门专业提前进入“舆论淘汰期”,部分高校出现补录和没有录满情况。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特色院校备受青睐,录取分数线甚至超越传统名校。

  招生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正经历一场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生存的生死转型。

  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折射出公众对民办本科教育存在深刻的认知偏差——将局部招生困境等同于整体质量低下,却忽视了民办高校正在成为中国教育强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创新力量。

  一、舆论认知偏差:招生遇冷背后的误读

  当前社会对民办本科教育存在三重认知偏差。一是“学历工厂”刻板印象。公众普遍将民办高校简单等同于“高学费、低质量”,却忽视了已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民办高校、获得国家一流专业的民办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的民办高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民办高校、就业质量多年优秀的民办高校……二是局部困境全局化误判。2025年招生数据显示,有的省份本科招生出现多次征集志愿,有的省份民办本科大面积缺额。舆论据此推断“民办教育整体衰退”,却选择性忽略了一大批产教融合强校、就业强校一次性满档,一本线学生投档民办本科的现象。三是教育价值单一化衡量。社会用公办体系标准评判民办教育,忽视其没有政府生均补贴的差异化价值。当公费师范生录取分飙升(河南某学院公费师范生最高分达614,位次3480)时,民办高校正在探索的产教一体化育人新路径却少被关注。

  这些认知偏差形成自我强化循环:自媒体渲染“民办高校退出论”,加剧家长疑虑;招生遇冷又进一步强化刻板印象。

  二、不可替代的价值:民办高校的教育强国使命

  民办高等教育的战略价值正随国家政策调整日益凸显。一是资源供给的基石。作为改革开放后从无到有发展的教育力量,民办高校占据全国普通高校数的28.5%。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26.5%升至2023年的60%的进程中,民办院校承担了近30%的扩招任务,极大缓解了公共财政压力。二是教育创新的试验田。湖南信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卓越工程师班”“产业创新班“,创新了公办高校难以突破的“深度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进班即就业“、就业即高质量就业;沈阳某学院与华为共建产业学院,部署六大技术方向28个实训室,成为全国首个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的民办高校,构建了“千人千面”学习生态;福耀科技大学创新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与中科院共建“科学家班”,生均科研经费投入达8万元。可见,民办高校在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中发挥了创新引领作用。三是区域发展的纽带。珠海某学院75%毕业生服务大湾区建设;西安某学院毕业生进入国企、科研院所比例达35%;河南某学院考研报考录取率突破32.58%,上线录取率突破78.72%;民办高校毕业生本省就业率平均为53.5%——这些数据印证了民办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的“强化应用型高校在区域产业链中纽带作用”的定位。

  三、生死转型: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生存

  部分民办高校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还没有超过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民办高校若要在人口红利消退及社会认同的双重夹击下突围,必须重构新的生存和发展法则;家长和学生越来越关注投入产出比,民办高校需要从学历到能力、从学业到就业、从文凭到水平的快速转变中,谋划以舍求得、以质求存等新的战略路径。

  未来好的民办高校需要通过三大战略重构竞争力。产教深度融合战略。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是产教融通,形成校企“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一体化育人模式。上海某学院创新“入企办学、融企入育”模式;珠海某学院打造“航空班”“格力班”等订单式培养项目,使录取线逆势上涨。这些实践将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嵌入教学,解决了学用脱节痛点。专业集群重构战略。四川某民办高校砍掉12个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聚焦智能制造学科群建设,使2025届毕业生起薪提升23%。专业与产业行业适配度是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的具体体现,发挥“对接国家战略、对接地方需求、对接产业行业、对接技术应用“的定位优势,构建专业集群、学科集群、布局新兴领域。数字化转型战略。民办高校学生普遍特征是创新性思维、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普遍优于同龄学生,而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人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人机交互)、沟通能力强等“硬能力”与“软能力”,这将放大这部分学生的“长板”。同时,民办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环节、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都进行了模式创新,把人工智能作为教学改革、综合治理、人才培养等环节“抓手“和”密匙“,假以时日,民办高校在多要素、多环节、多层次上,一定会成为高等教育数字转型的”先行官“和“排头兵“。

  四、教育升维:从适合教育到增量教育

  与公办院校相比较,民办高校应该尽快升维到增量教育。增量教育就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因接受不同的教育而取得超出预期的增量。增量教育摒弃“唯起点论”和“唯结果论”,其核心在于关注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切实进步和潜能释放。一是承认差异,关注增值,摒弃“唯分数”、“唯排名”。深刻认识到学生入学基础、学习风格、兴趣特长、发展潜力存在客观差异。评价的核心应转向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能力发展、素质养成等方面相较于其自身起点取得的“进步值”和“增值幅度”。

  增量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笔者在10年前提出“增量教育”的概念),将为民办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了以学生为中心关怀与发展性视角。它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起点与发展轨迹,通过精准诊断、个性化方案、分层教学和增值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潜能,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理想。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筛选“已完成的作品”,而在于雕琢“成长中的可能”——教育如耕,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栋梁,无论就读公办还是民办,我们都应该在大学这个人生转折点上给孩子们更多的鼓励和掌声。

  诚然,我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坚持“四色”“四个坚持”“四个不动摇”:一是不忘初心夯实底色,坚持办非营利性、公益性不动摇;二是规范办学保持成色,坚持依法依规办学不动摇;三是立德树人永葆本色,坚持党建引领事业发展不动摇;四是追求卓越彰显特色,坚持办新型研究型、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动摇。

  (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诺奖人机交互研究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7-02 10:27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6-09 14:25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12 09:35